鍾裕淵:公廣短線操作 談何理想實踐

  公共電視受到非常多的關切,這未嘗不是件好事,讓大家從各種不同的反應和報導中了解公視。我常覺得公視像很多人家裡書架上的一本書,礎b上面心理上覺得我有這本書,但我未必會去用他。現在這本書就像剛才姚董事說的已產生非常大的變化。在新媒體浪潮衝擊下,幾乎是已經變成一個magic box,充滿魔法的不只是書了,廣義的box,可能是手機或無限傳輸,技術非常發達,因此公視在新媒體浪潮下,應思考公共電視的三大特徵有沒有實現。

  第一個是所謂的如何提出品質更高的影音素材,第二個是所謂的互動式,如剛才幾位先進所提的,如何加強與公眾互動。第三個特徵很明顯的就是多頻道,多頻道就是如何增加分眾服務,增加內容提供上的多元性。有關於高畫質和器材採購與公視經營現狀的指教,也釵b第二階段有機會我再做回應。

  公視這年來可以說是風雨飄搖,面臨非常多壓力,我們在檢視這件事情時,盡量認為自己努力實在不夠。公視今年來做了一些統計,我們在的收視率上有顯著提昇,當然有人會質疑公視一定要著重收視率嗎?我個人觀點是,我是在擴大我的觀眾,我是在檢視公視在社會上所引起的關注,雖然在收視率上的強調經常受到很多不同的批評。

  第二個是我們的節目時數是增加的,過去大家都覺得公共電視一定要高品質,高品質和高預算經常是畫上等號,因此公視常在青黃不接也缺節目的狀況下,但我們透過下降節目成本,提升經營績效品質,來增加節目的時數。

製作經費拮据 節目品質難要求

  我們在人事方面,必須要求大家在面對新媒體狀態下,希望員工是多弁鄋滿A以及以績效為導向的人事考核制度。在節目成本上,去年總預算大概節省了一億五千萬左右,譬如有些節目被我攔腰砍斷,我要提的是,剛釵h先進提到成本和品質間的關係,我在此提供一個數字,一個預算九億的電視台,一天播八小時,一年三千小時左右,用九億去除,無論其他成本,就很清楚一小時等於三十萬,大家都知道有一些連續劇一集用七十到八十萬去拍,市場上就已經是哀鴻遍野,可以想見三十萬是多麼微薄的數字。

  我在此想做一個澄清,譬如客家、原民台,一個四億、一個三億,他要做成我剛才的計算方式,一小時只有十萬。我們一直談節目要有創意,要感動觀眾,甚至是否有低成本高創意?但這就是現實,當這個電視節目一小時只有十萬,還包括人事、水電等其他成本,在這狀態下這個頻道能多好看有多少創意,我一直都懷疑。

  回頭來講,預算穩定跟我們這個大社會願不願意去挹注這樣的成本,在現實情況下,我不預期將來政府會編列更多預算給公共媒體。

  從最近個人參與非常多原、客兩台或新聞局兩年計劃的溝通過程中,我覺得要修公視法,必須要先警覺法律競合問題。我舉例來說,現在的公視法,他沒有辦法對應公廣集團的概念,公廣集團是根據公股處理條例,當然跟華視也有關係,並沒有將華視和原、客、宏觀歸公視管理辦法說清楚,後來原、客、宏等台就乾脆用標案來辦,各種衝突馬上就出現。像昨天我到客委會去,在場公務員都強調依法行政,他們認為既然是標案性質,他們為何不能作要求,為何不能做事前驗收,在這個溝通過程中根本是雞同鴨講,因此法律競合問題一定要先解決。

  談到修法的時候,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大的公廣集團,原客兩台有無擴大的可能,都是在將來修法時必須要由各界提出精闢想法來思考。我也贊成階段性發展,如何在修法過程中,當然這是漫長的辯論過程。

  若各家電視台一直是在一個不確定的狀態,譬如一次簽約兩個月,四點五億凍結,或是說下半年預算要看你的表現,任何電視台規劃和經營是長遠性的,現在幾乎變成像股市一樣是短線操作,很多想法一定不能講,但受到要求仍是愛之深責之切,各位不覺得我們應付眼前的問題都已經焦頭爛額,如何實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