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應 公視修法重要參考
陳世敏:
這次研討會目的是要廣泛的收集對未來公廣集團修法的意見,意見會向社會擴大徵集,我們會把結論送給新聞局參考,所以各位發言盡量朝這個方向來做。
今天以公視本身的獨立性為主。我支持董事會必須獨立專任這點,這非常重要。站在專業的立場,了解電視經營其實是錯綜萬端,不像外面所看到那麼簡單,我不知道為何當初在形成董事時,只變成純粹類似於像BBC的諮詢委員會而已,而非真正參與經營督導的董事會,這點我非常贊同修法朝董監事專任或半專任的方向。
陳炳宏:
我要回應的是,是關於公視為何要作那麼多新聞節目這個問題,我認為公視作新聞節目不在於現在新聞頻道夠不夠多,而是公視應不應該作新聞節目。我覺得該做,因那是建立在一個公視的基本職責,是在培養現代社會的民主公民,不該用狹義政論節目這樣的概念,多是很多,但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台灣的新聞或政論節目的品質,真的能幫台灣培養民主社會的現代公民嗎?這點我非常質疑,但我覺得作為公共媒體這是責無旁貸的責任,所以我並不覺得這是現在新聞節目多不多的問題。
盧治楚:
我補充一下為何我主張公視小而偉大,不必那麼大規模,而集中財源跟廣泛資源去把公視本身經營好,節目不是只做大節目就好,而是節目做的要有影響力。
我很反對用收視率單一標準衡量節目,因為我們很了解ACNielsen這麼多年,我對ACNielsen其實過往在台灣的發展是很有體會的,當初三家無線電視台,那時候ACNielsen叫SRG,根本就拒絕採用他的資料,後來是因為4A廣告集團,不知道是否有股東關係使用ACNielsen的資料,問題是到今天為止,我沒有任何朋友家裏裝記錄器,也不能完全沒有中產階級,總要有周全的頻譜,我們社會也養不出第二家收視率公司,獨家經營就非常糟糕。華視變成公廣集團有他的意義和社會價值,但目前的政治社會和觀眾文化環境之下,這種負擔到何時才能做真正的整併,我很懷疑,務實的來看不如把預算資原集中在公共電視。
歷年來得獎的新聞節目,就我參加很多電視節目評比的過程而言,很多評審說商業電視有很多資源,但並不能用資源的多寡來比較,很多都是基本動作,譬如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其實主題都很好,但表達方式有問題,不能扣人心玄引人入勝。電視表達水準不夠,有些新聞記者處理新聞的過程,寫文章靠筆感糊口,做廣電人靠嘴巴賺錢,很多都沒有重點,沒有語言表情,沒有抑揚頓挫,因此教育訓練非常重要,表達重點要符合新聞的基本原則,意思是說要集中資源把公共電視做好。
王菲菲(公視董監事執行秘書,代在場的公視董事長鄭同僚報告):
鄭董事長交代報告公共電視目前回應公民承諾書的作法與進度。鄭董事長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跟幾個公民團體包括媒體觀察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及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簽署承諾書。在簽署承諾書之後,公共電視在一月二十三日在網路上有規劃說明,規劃說明的產生是經過公共電視內部的討論。之後,公視進行幾項重要的發展,包括在網路上進行公聽,針對規劃內容包含,各種資訊如何揭露、哪些公開資訊必須揭露,以甚麼樣的方式接漏,哪些不含公文等等,以及我們如何處理跟工會之間的溝通,還包含未來如何跟公民社團進行溝通等都在規畫裡頭,網路公聽目前還在進行當中,是到今天截止,這過程也歡迎所有公民團體傳真或者以書面表達。
你可以在世界各國的公視網站about the pts發現我們的相關資訊。如果您從十二月開始,就一直觀察公視的變化的話,可發現公視在資訊的呈現和整理上已有相當大的不同,包括資訊提供、更新速度方面已有很多的改進。
這些回應會在下禮拜,三月六日星期五早上與當初簽署公民承諾書的三主要團體再進行一次公開座談,這樣的結果整個彙整起來,會進入到三月的監事聯席會議再做報告,這樣的報告會持續的進行下去,希望能將公民監督機制更健全化。
以公共電視員工來發言,感謝翁老師在發言上提供公共人這樣的精神,這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
翁秀琪:
我對公視情況是很了解的一個人,我為了要回應今天座談會特別針對第一個議題整理資料時,我上公視網站找不到這分資料,只好問一個過去在公視工作的朋友,他找了以後才告訴我該點哪哩,我認為公視如果真的重視與公民間的互動,且是要收集網路公聽,我懷疑在找不到資料之下,能收到多少公民意見,應把資料放在網站上非常明顯的地方,並讓公民團體在裡面回應,否則只是一個形式。網路不是只要快速,資料應該要因應公民團體的要求,給他們一個適當的管道,這方面應該要有所調整。
我針對剛才的議題做回應,剛提到公視是否應該製作新聞性節目,我覺得應該要做,公視法剛出來時限定四年內不能做即時新聞,那是一種很荒謬的場景,之後公視應該把有限的資源一部份配置在資訊處理上,就是新聞性節目的加強上。
其次就是,現在是進入新媒體時的代,所以傳統媒體採取的高成本但傳播效率低的方式,如何用新媒體給我們的科技特性用低成本達到高傳播效力,我個人非常同意。但是這個論述只對了一半,因為就平台來講,如何運用新科技賦予的快速溝通、互動的技術,花錢建立平台是對的且無可避免的,但全世界公共媒體都負有文化責任,在國家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時,好像都沒有把廣電這塊放在規劃裡面,好像都是即時性的,譬如台灣電影熱賣就開始重視電影。但廣電媒體是台灣影視產業裡最根本的東西,國家要推動影視產業,絕對不能忽視廣電,若完全仰賴民間的話可能會不足,所以在考量擘建平台之外,要強調公共媒體負有文化責任,經費上要很努力去做,不能靠人的善意,必須在立法基礎上,讓負有文化責任的公廣集團,在經費上受到比較完整和保障的挹注。
姚仁祿:
兩點,第一點是翁老師提到公共電視的網站,我以前也沒上過,確實是昨天為了今天才上去看,有一點吃驚,公共電視網站居然沒有財報,停在好幾年前就沒了。公視注重的可能都是對主管機關和立法院的溝通,但忘了跟公民溝通,這其實是在網路上最容易做到的。
第二針對傳統平台弱化的問題做補充,我說的弱化不是說媒體內容的弱化,而是這個format會弱化,作為公共媒體,我們必須要很注意如何看見平台轉型的事實,而不要因為平台與格式的弱化,而讓媒體內容也一起弱化。如果國家重視媒體內容,九億經費一定不會夠,尤其還維持在做電視這件事情上。但是我仍強調由於平台和格式的改變,事實上商業模式也改變,譬如維基百科用的人有兩種,機構本身用兩位數以下的人,但能夠投入給他力量的人多的不得了,這是新的商業模式,公共媒體本身必須注意這個模式。
另外一個例子是Rocket Boom網站,這公司只有三個人,每天播一則新聞,收入很好,全都在網路上播,也可以賺錢,這也是新的商業模式。公共電視是否該去思考這個商業模式,用一大堆這樣的東西變成有力的內容,是很值得思考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Current TV,播出的地方是電視,可是他的來源是網路,他的廣告做法是這樣,譬如Sony要推出手機,請大家拍廣告片,上傳到Current TV網站上,給網友投票,被Sony選上就付五千美金買下六個月版權,Sony同時做了市調,他看大家製作的內容做市場調查,這是傳統平台不得不重視的。就是說,世界變了,Current TV的內容,包括新聞、紀錄、報導都是從一般人來的,但他經過投票和Current TV的group篩選,大量降低成本,因成本來自於free content。一定要強化內容,把多的資源放在內容,但注意商業模式已經變了,我覺得台灣的反應慢了點。
李遠:
我有兩點回應,關於ACNielsen的問題,我覺得收視率是最典型的廣告主宰殺電視公司收入的方式,其實是廣告主依賴收視率,我覺得這東西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讓資本家賺更多錢的遊戲規則。
我贊成影響力,做出來的節目受到大家廣泛的重視就夠了,譬如「危險心靈」強調一個議題就是教育,但影響力的確走在危險的情況下,因愈有影響力就有爭議性,譬如中天和中視要做「228二十一師他們去哪裡了?」,我要講的是,每個機會都是很好的點,228這天,如果是公廣集團會做出甚麼議題?這議題好像愈保守就愈不引起注意,但突出議題會引起社會注意,是走險鋒。
譬如公視以前做台灣人民的歷史,過程中就有很多爭議,吳豐山先生還去募款來做,中間遇到很多問題,譬如跟製作團隊衝突,換製作團隊,還被製作單位騙,最後要播時要很小心,因為會得罪藍的,最後公視很低調的播出。所以他面臨的問題是,愈有影響力愈危險。
我感覺公視現在是比較保守,有機會丟出東西時花很多力氣做完卻不敢丟了。我要說的是,當你沒有影響力,就沒有人理你了,執政黨寧花錢買時段也不要撥預算給公共電視做,因為買時段有立即的效果,這樣公廣集團就更不敢丟東西了,公共電視要面臨政府、政黨、立法院、民眾、輿論各方的壓力。我覺得有意義的內容,雖然爭議性高,但要勇敢丟出去得到社會大眾支持。
公共媒體集團化問題更多,因華視虧損,立法院就認為公視要負責,但公視根本管不到華視,華視只會把它拖垮,這反而變成立法院很好的藉口,這就是永遠對社會講不清楚的東西,所以公視應該釐清戰略,把話說清楚,博得同情,就怕博得同情後遭到反擊時反而更沒力量。
鍾裕淵:
我延續剛才提到的話題,就是法律競合問題。各位都知道98年審預算的時候,開宗明義的說原客兩台非屬公視法的範疇,是由兩會的業務費支出,在我們理解上這就是政府電視台,其實原客兩台沒有真正的法人資格,原客兩會當然也不可能申請電視執照,目前現狀就是借殼上市,他沒有自己法人資格,對外業務都是公視作代表,將來要修公視法,如何界定原客宏、華視?公視營運範圍到底應該多大?如何得到足夠公民支持,一定會引起釵h討論。我要強調的法律競合問題和優先次序,希望在修法時一併解決,以免出現非常混亂的局面。
另外就是希望修法時,能把法律面描述得更清晰明確,審計部或主計處對公視預算,請教在座各位對公視所有財務報表有無權力去做深入查核?公視只有模糊的經營獨立自主不受外界干預的字眼,這去抵抗外面所有壓力是不夠的,大家都知道這裡面可能有積極的作為、積極的不作為、消極的作為或消極的不作為,用這麼籠統含糊的幾個字是無法抵抗外界壓力的,若能在相關條文上修訂,譬如規定他不是用採購法,明確的排除條款,去建立清晰的法律依據。
我感受到公視仍不夠努力,尤其是對於各界的溝通,平台和溝通技術上實在是有該檢討的地方。今天的主題是一臂之遙,我們任務多、預算少,我深深體會公視無論是擁抱觀眾、實現目標、跟國會溝通、增強各界對公視認識或是內部管理,感覺上都是一臂之遙。
陳世敏(總結):
公視所以存在有他的社會條件,最重要的是相應於商業廣告的媒體制度,所以公視所有的作為,某種程度上是在彌補當前商業廣播媒體之不足,從思維到表達方式,都應當在公共廣播的精神底下,對於商業電視的缺點有所彌補。我們深深感覺到電視產業太重要了,政府對產業的忽視實在是有話說不清,甚至不應該以政治力干預公視,公視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留下紀錄,這是很可貴的。然而有釵h要改進的地方,但我想一個電視台十年的歷史來講,當然有要改進的地方,如何讓他跟上時代腳步,符合未來十年我們社會對公共廣播的需求,立法上有很多缺失,誠如剛很多與談人的說法,這也是一個機會,希望藉由這個論壇把聲音說出來,能形成氣候,我們會把社會反映提供給新聞局參考。(記者黃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