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才傳出,台灣電視台為節省成本一面倒的全播出韓劇,而引發爭議,其實韓劇進入台灣十年,已經出現不少「韓劇現象」值得探討,一篇由台灣師範大學傳播所副教授蔡如音指導,傳播所學生陳姿伶所完成的《台灣年輕男性韓劇閱聽人的收視經驗》論文,就以韓劇作為一個羅曼史故事為主的文本,探究在台灣特定的國族與性別脈絡下,台灣男性與韓劇/韓流之間的連結。研究發現相較於女性閱聽人,男性閱聽人顯得更具主動性,且台灣男人對於理想女人形象的想像,有隨著時代改變而翻動的可能。此外,在台灣的國族與性別的脈絡下,台灣男人與韓國男人間,呈現出一種既陰又陽的關係。

此篇論文主要研究發現有三方面:

一、男性觀看韓劇方式–「主動者」的角色:

  在Radway(註一)的女性羅曼史(註二)研究中,女性觀看羅曼史被認為是想逃避她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她們藉此尋求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理想男人,而這可被視為是父權社會的無聲抗議。而本文研究發現,男性閱聽人因為社會脈絡關係而在情愛上佔有主動位置,影響了他們觀看韓劇的方式或切入點,面對韓劇這樣的羅曼史時,男性閱聽人展現了「招數」、「親近女性的的媒介」、「對男配角的認同」這三種觀看方式與觀看特徵,而他們都反映了父權社會中所鼓勵的男性主動女性被動的情愛模式。

  與羅曼史研究中的女性類似的是,男性閱聽人在韓劇中尋求愛情的慰藉,但觀看韓劇這件事對於這些男人來說是具有實用的功利價值的。韓劇可做為他們學習使用浪漫「招數」的媒介,男人假設觀看韓劇有利於他們親近女性,無論是幫助他們了解女性的思想、喜好或作為實際的談話資源(即使此假設的真實性也有很大的斟酌空間)。

  男性閱聽人熱衷於韓劇裡男性角色對女性發動的追求攻勢,想像其在現實生活中實作的可能,較之女性羅曼史讀者被動等待理想愛情和理想男人降臨更具主動性的幻想。而男性閱聽人認同男配角(而非男主角)的現象,一方面是固然是因為韓劇對於男主角的負面形象(冷漠、大男人)塑造影響了他們對男主角認同的可能,但它同時也反映了他們熱衷一種「男性犠牲奉獻,而女性被動」的理想愛情互動模式。

二、台灣男人對於理想女人形象的想像:

  在台灣男性的性別平等意識方面,他們表面上讉責韓劇中男主角的男性沙文主義行徑,但韓國男人在此只是一個他者的標的,台灣男人自稱自己和他們是無關的,不必反省自己可能的大男人行徑,沒有促成他們反思的功能。

  對理想女性的期待上,他們仍然欣賞溫柔乖順這類傳統的女人的性格特質。此外,隨著時代改變,女性在公領域逐漸抬頭,台灣男人也改變了他們對理想女人標準,不再具有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絕對分隔,然而,這樣的改變也是相當有限的,「女強人」終究是不受歡迎的。

三、台灣男人與韓國男人間潛隱的不全然敵對關係 :

  在台灣的仇韓情結中,雖非絕對,但卻是明顯有其性別偏向的,仇韓情緒在男性社群中明顯地較之於女性社群中更為顯著。本研究所關注的台灣年輕男性社群中,運動場域是一個仇韓情緒發酵的重要中心,運動場域向來是個男性霸權以及國族主義昂揚的領域,在運動場域上濃厚的仇韓情結並不只是韓國被指責其違反運動家精神,以及其延伸而來的韓國人本質的/民族性惡劣。

  台灣男性往往將自身以及台灣社會與這些韓劇裡的男人/韓國男人/韓國社會距離化、區隔化,以表明自己在性別平等面向上的優越立場,這一方面仍反映了仇韓情結,二方面,這也使得台灣男人迴避了省思自己/台灣的兩性平權問題的需要。

  台灣男人和韓國男人之間的關係表面上似乎是陽剛的、競爭的,但實則也是受威脅的,甚至是「學習」的,當男人開始關注韓劇中男性追求女人的「招數」,或著想透過韓劇更了解女性時,某種程度其實也意味著他們開始向韓劇裡陰性化的男人學習如何親近女性。雖然他們興味盎然地在哥兒們間討論招數時,並不意識到或不認為自己是採取一種求助的姿態。但事實上,它已經不是傳統男子氣概中強調的大無畏地征服女人的姿態了,它呈現出台灣男人與韓國男人間的一種既陰又陽的關係。

  本論文研究背景在於台灣電視劇的歷史脈絡,以2000年為分界點,台灣的電視生態漸漸產生改變,而根據AC尼爾森電視生態調查顯示,台灣收視族群中有很大一塊是以日、韓、港劇為主要內容,韓劇/韓流便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進入台灣的,隨著2000年「火花」一劇,以及2001年「愛上女主播」等幾部韓劇的播出後,漸漸引發在地的討論,也奠定下韓劇在台的基礎。

  作者也發現韓流與台灣男性交會的過程中,具有「韓劇在台的陰性化」與「在地仇韓情結的陽剛化」兩項特質:

一、「韓劇在台的陰性化」:由於韓劇在台播放的文本絕大多數為文藝愛情類型,台灣便出現了一些利用「韓劇」等於來源地「韓國」,而「韓國」等於「浪漫的愛情故事」的連結的互文,韓劇在台呈現出的陰性化特質。此外,韓劇與台灣電視劇文本的對比看來,韓劇特別突顯愛情與家庭的情節,這些在父權社會裡向來被劃歸為私領域的事務,因而予人陰性化的印象,而在韓國男星身體呈現方面,劇情中會刻意安排男星裸露的陽剛畫面,也常出現的「哭泣的男人」形象,所以韓劇中男性的形象是一種陽剛與陰柔雜陳的呈現。

二、「在地仇韓情結的陽剛化」:在台灣有兩波較明顯的反韓論述。第一波始自中韓斷交前夕的「六義士劫機案」(1983年)與亞青盃籃球賽(1984年)等事,及至一九九二年韓方無預警地與台灣斷交引爆為最高點,因此韓流在台灣在地脈絡所引發的效應-包含了哈韓、恐韓、仇韓等,依研究者觀察與訪談的結果,認為台灣的仇韓情結是具有性別化特徵的,雖非絕對,但卻明顯的多發生在男性社群中。

  所以研究者特別選定研究對象為「男性韓劇閱聽人」,一方面意圖打破特定文本對應到特定性別的框限,並刻意跨越過去韓劇作為女性化節目類型的疆域;並利用韓劇在台灣予人的陰性化印象,試圖透過男性行動者的視角,看台灣的男性閱聽人如何在特定的性別與國族脈絡下,看待韓劇/韓流?

  研究方法主要採用質性方法中的深度訪談,以提供男性韓劇閱聽人一個較開放的空間,談論自己切身的經驗,另外,也輔以參與觀察,這部份則包括二者,一則是透過和受訪者建立關係,將研究關係延伸至日常生活中,以期和受訪者有更深的了解,並參與其相關的生活實踐,二則透過網路中的韓劇版、恨版、棒球版,對網路上閱聽人自主的發言和討論進行參與觀察(恨版與棒球版的部分主要是針對台灣的仇韓情緒所作的觀察)。(記者唐筱恬摘錄)

原文出處:http://140.122.127.247/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

(註一)女性主義者芮德薇(Janice A. Radway)於1984年出版《閱讀羅曼史:女性、父權與通俗文學》(Reading the romance :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提出女性閱讀言情小說是反對父權的抗議行為。

(註二)女性羅曼史是一種小說文類,專為女性所寫的言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