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論壇「媒體大未來」系列

第一場:

台灣報業的明天—報紙的重新自我定位與「公共報業」概念

 

主辦單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中央通訊社

贊助單位:行政院新聞局

時  間:九十八年五月六日(三)下午14:40-17:00

地  點:青輔會台北市青年志工中心(Youth Hub)舒活區

    (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捷運板南善導寺站6號出口線)

 

主 持人:陳世敏(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貴賓:(依姓氏筆畫排列)

那福忠/數位出版顧問、資深媒體人

李怡志/奇摩媒體事業部媒體資訊總監

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胡元輝/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前公共電視總經理

張寶芳/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黃肇松/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黃清龍/中國時報副社長、《報業還有明天嗎?》作者

項國寧/聯合晚報社長

 

論壇討論題綱:

 

一、全球報業廣泛面臨生存危機,美國報團急速凋敝,或宣布破產、或裁員減張,嚴重影響新聞品質;台灣主要報團亦紛紛面臨危急存亡之秋。報業走到今天這步田地,問題癥結何在?如果新聞媒體依舊為民主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那下一步該如何走?

 

二、許多人認為,紙本形式的新聞媒體必將成為過去,網路將取代紙本成為未來的主流新聞媒體形式。果真如此嗎?新聞媒體的主流形式轉變後,過去撐起報業大廈的「廣告」與「訂戶」雙元支柱,是否能夠繼續作為有效的營運模式?

 

三、如果過去的模式已無法再有效運作,新的可能性為何?最近歐美學界、實務界有許多關於「公共報業」的討論,認為新聞對當代社會的運作至關重要,應該將新聞事業當成像學校或文化機構般,以公共資源來服務公眾。這類觀念是否合適台灣?

 

四、在現有的基礎上,台灣有哪些發展「公共新聞媒體」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