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看報業市場區隔

更新時間:2009-05-06 23:06:23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去年不少媒體裁員,經營環境愈發惡劣,其中以平面媒體最受衝擊。「台灣報業是否有明天?」中國時報副社長黃清龍為回應此疑問,走訪美日、將觀察集結成書,昨天新書發表,他提出:「台灣媒體應有市場區隔」。

台灣媒體從管制走向百家爭鳴,但廣告及閱聽眾市場卻無法容納多家媒體、形成惡性競爭,一直是台灣媒體環境受人詬病之處。黃清龍以日本為例,戰後日本媒體不論大小,張數限定在10大張以下,偶爾才因廣告需要增刊,但多半遵守協議,確保報業間公平競爭;美國因應媒體環境蕭條,開始有報業進行合作,進行地方新聞的交換跟出版,但台灣目前無此突破,「總是只有競爭,缺乏合作」。

黃清龍觀察,近年經濟風暴及媒體經營環境惡化,報業趨勢雖走下坡,但與經濟相關的報紙抗跌性較小。「因為它的讀者集中而清楚,加值服務也比綜合性報紙強」;他從美國媒體風暴中歸納出社區報並無受到衝擊,提出台灣的平面媒體,應以讀者為對象,進行市場區隔。「找到特定讀者,讓既有產品有更多使用及多元化的傳播對象。」

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補充,若新聞媒體依舊為公民社會不可或缺,就應思考切割組織,以利潤中心方式各自努力,意即「放下身段、報人辦報,找到最適合的經營規模」。

報業不會立即消失

林意玲覺得,報紙並未走向死亡,雖受網路媒體衝擊,但紙本閱讀依然有優點,根據閱讀心理學,純標題式的閱讀不若圖文並茂來得吸引人,加上報紙翻閱容易,載具便宜又可保存,絕對能夠繼續生存。

因應閱讀趨勢,報紙應走向輕量化,「也就是極簡、深度報導的質報或分眾路線。」林意玲說,公部門、婦女、教育界很期待有內容、有益的報紙出現,只要輕薄多小、廣告少,可望吸引讀者。黃清龍也提出整合媒體平台(電視、網路、媒體、通信)的觀念,讓新科技與深度內容結合,走出一條媒體新路。

然而,目前報業面對的問題不僅是經營,還包含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以美國為例,美國人對報紙信任度只剩22%。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前公視總經理胡元輝認為,媒體環境穩定很重要,但新聞業更應思考走向「以公民參與及社區媒體」為基礎的境界。

期待公共報業機制

胡元輝說,新聞做為公民社會所需,在商業市場無法滿足時,就需要政府財政介入,「尤其數位化已為新聞業帶來契機,公民擁有參與媒體的機會,只要開放公民參與,加上政府提供良好基礎建設,將有助新聞環境改善」。他也建議傳統媒體思考仿效衛報,將報社以信託方式經營,不但能生存,更促進公共化媒體環境。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呼籲,媒體產業發展須社會共同關心,媒體產業複雜,並非一味模仿他國就能振興。以目前來看,傳統商營報紙方式已不適用今日,若能建構廣義公共報業機制,可望開拓出報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