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淑芬台北21日電)專家學者今天在卓新論壇表示,傳播數位化發展下,民眾將成為媒體參與者,需強化雙向互動;建議政府推動廣電數位化發展,整合落實數位化政策。
卓新獎基金會與中央通訊社合辦的卓新論壇「後新聞局時代廣電政策」系列,第三場座談會以「如何透過國家傳播數位化政策落實傳播人權」為主題,上午在中央社舉行,以立法院通過的「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所提的人民傳播權為前提,探討政府如何落實執行傳播數位化政策。
座談會由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主持,包括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李大嵩、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胡元輝、政大廣電系教授陳清河、淡大大傳系助理教授許傳陽、媒體改造學社執行委員程宗明、交通部郵電司司長鄧添來及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戴皖文等專家學者參與座談。
胡元輝呼籲,政府應推動建構公共廣電數位化發展政策,成為台灣數位轉換過程的重要整合力量。他表示,政府推動數位電視發展過程中,常出現失能或失蹤狀況,包括製播分離、共同傳輸平台計畫等重要政策,導致推動遲滯,甚至乏人問津;政府應找出正確方向,排除困難,引導、整合推動相關政策。
未來媒體將會如何發展?鄧添來分析,未來媒體絕對是分眾而非大眾,電視將由單向走向互動形式發展,在未來傳媒資訊匯流後,電視可能變成歷史名詞,通訊技術將結合資訊功能需求,研發「ALL IN ONE」的資訊設備,改變民眾傳媒使用習慣及形式。
程宗明表示,國家數位化政策應推動產業的多元化空間、鼓勵良性競爭,鼓勵建置平台發展;政府應訂定關鍵性發展項目,提供實質基金及扶持公共廣電,製作具台灣本土性、國際性、多元性的人文節目。
戴皖文則指出,以YouTube為數位傳播的新模式分析,新一代的觀眾不只是訊息的消費者,更是主動參與的生產者之一,現代觀眾是願意與傳媒對話的參與者,而非單純的收視者;媒體數位傳播不只在架構頻道和製作節目,必須促進與觀眾雙向的互動交流。
李大嵩則認為,數位化技術的持續進步,廣播與傳播將走向個人化發展;無線數位化發展後,可能產生共同傳輸平台及水平化管理規劃;數位化發展匯流的趨勢下,未來傳播將出現不同樣態,相關單位必須觀察未來發展趨勢並修正相關法令。
陳清河指出,未來媒體數位化發展必須具有延伸性、可塑性,以環保可重複使用的觀念思考;推動數位化將產生新傳媒替代與襲奪舊傳媒的現象,雖然資訊傳媒的質量已大為改變,但媒體需堅持遵守道德規範。
許傳陽表示,現有電視生態市場下,政府建置數位無線廣電平台必須要修訂法規,規範市場秩序;修訂公共廣播電視法,並擴充經營規模;擴大電信普及基金範圍,建構全國數位視訊網路。9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