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催政府 快擬定數位傳播政策

  【記者林怡秀報導】數位化近年來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傳播學者指出,傳統媒體將逐漸式微,交通部郵電司司長鄧添來更大膽預言,「未來五十年內,電視機將成為歷史名詞!」但也有學者質疑,雖然傳播科技發展迅速,但政府政策卻始終慢半拍,遲遲端不出具體的規範做法。學者呼籲,期盼政府盡快研究出相關法案,讓台灣的數位傳播早日步上軌道。
 
  卓新論壇今日邀集傳播界學者及政府官員針對傳播數位化政策進行討論,鄧添來於會中表示,政府已著手進行數位無線頻道的規劃工作,目前確定開放最多5張執照,為建立競爭機制,釋出合格執照張數將比合格競標者家數少一張,如釋出執照未滿5張,政府再進行評估,決定未釋出頻道的用途。
 
  鄧添來說,數位化後將會有幾百個頻道可供選擇,因為每台電視機都要裝上個別的機台,如此一來也能解決傳統第四台私接的問題,「不過現在很多家庭不只一台電視,如果家裡有四台電視,就得裝四台機台,費用也會跟著倍增。」鄧添來擔心,屆時用戶將會因收費問題,對數位化產生抗拒心理。
 
  不過鄧添來也指出,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將會進展到「多機一體」的程度,電視不再是唯一接收各方資訊的媒介,「五十年後,將不會有人再聽到電視機這個名詞!」
 
  「過去政府在數位電視的發展史上,像是失蹤了一樣!」儘管政府對於數位傳播前景一片看好,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胡元輝卻認為,科技進步是一回事,但政府的具體政策也要跟上腳步,傳播數位化才有實質意義。
 
  他表示,傳播生態不斷改變是事實,政府也曾做過相關努力,但像是無線電視「第二單頻網」或是手持式行動電視的執照發放,政府都是議而未決,決而未行,「到最後沒有下文,感覺不到政府的存在!」
 
  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陳清河則認為,數位化後資訊勢必更多元龐雜,如果媒體不能堅守底線,繼續往腥色羶的方向發展,「就算政府推出的政策再完整,數位化也失去了推行的必要性。」陳清河呼籲,媒體首先要自律,才能為全民創造優質的傳播環境。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則在最後做出總結,「數位化已經是勢在必行,從類比跨到數位,不只是技術的轉換,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與學術界進行研究討論,做出政策引導,才是目前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