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去在廣告公司做媒體企劃時,發現廣告主要投資時一定要有數字,在TVBS做民意調查,後來成立趨勢發展研究收視率,從事調查重要的觀念是,數字正確最重要。很殘酷的也只有選舉的民意調查是唯一能夠被檢驗的,其他市場調查比較難檢驗。過去工作經驗告訴我,正確最重要,正確才會有影響力。去年總統大選數字正確,讓我更感覺到社會責任的壓力。我從來不懷疑AGB Nielsen調查方法的問題,我們也曾投資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試圖提供第二套數字。

  我這邊要先講的是,收視率調查和一般民意調查不一樣。任何調查抽樣一定會有誤差,以AGB Nielsen樣本戶數是一千八百戶來看,抽樣誤差正負2.2%,現在收視率0.5%,統計上來講一點可信度都沒有。一千八百戶是抽樣戶數,開機率只有六成,就是只有一千一百戶真正在看電視,抽樣誤差會更大,這也是為何美國收視率調查的戶數很多,現在已到九千戶,抽樣誤差是正負1%,還是有誤差,但是因為美國人口多,換算下來的收看人數多。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抽樣誤差跟人口總數沒有關聯。美國總統大選民調樣本數也是1068,跟台灣民調的樣本戶數一樣,因此抽樣誤差跟總數無關,跟戶數有關,在台灣降低抽樣誤差就該提高樣本戶數,提高正確性,AGB Nielsen說成本高,我也希望數字能準確一點,因為這基本上沒意義,又不得不看,但到現在為止,沒有聽到AGB Nielsen的決定和考慮,如果提高樣本戶費用會提高多少,這讓電視台和媒體購買者決定。

每分鐘收視率 得知觀眾關心面向

  這是抽樣上的誤差,更遺憾的是台灣在做收視率調查的方法,從十幾年前到現在都一樣。people meter是不是唯一的方式?至少在美國的people meter不同,台灣是主動式的,記錄過程不夠準確,AGB Nielsen每天晚上還要打電話詢問,且這種誤差很難從數字上來看,美國是被動式的,把個人照片感應到紀錄器上,人只要看電視會自動感應,精確度高,即使是這樣美國的做法還是受到質疑。我也沒聽到AGB Nielsen提供改成先進的調查方法,要花多少費用的資訊。

  收視率確實是有必要,就業者來看,不認為是魔咒,我們也想用收視率檢驗觀眾對節目的評價,尤其是看的越多影響力越大,譬如Michael Jackson追思會有二十億人在看,這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口數在看,若我們沒有收視率調查,如何知道他的影響力。

  NCC規定新聞收視率不能用每分鐘來看,一條新聞一分半,我們也想看當Michael Jackson11歲女兒上台講話時感動了多少人,我只能以十五分鐘看,怎麼知道哪一條新聞收視率較多,NCC會有先入為主概念,都覺得我們在做煽色腥,其實TVBS現在早就嚴格要求不做煽色腥了。這是自我要求,我們也希望做出收視質好的新聞,但因為我們無法從一分鐘去看,我們甚至意外發現地球暖化節目一小時收視率高於平常一小時收視率,很多觀眾email來問何時能看到重播。我不懂為何不能用每分鐘收視率,去看觀眾對新聞的關心和影響力,即使是煽色腥新聞收視率很高,我們也可因此知道應該更謹慎的處理這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