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此不期望有結論,但應該來做溝通討論。我覺得這個課題站在學術的立場是廣告系和新聞系的立場,看收視率的角度不同。卓新論壇題目會出現「魔咒」字眼就是新聞系的立場。收視率本來就是數字,做相對論是蠻有意思的事情,因大家從不同角度看這個東西。

  我覺得現在評論收視率可能會有好多不同角度、面向,可能都是對的或錯的,站在使用者和廣告系的看法,就是提供閱聽人資料的一個東西,重點是怎麼用,跟生產者沒有關係。站在媒體公司立場,我們是要幫客戶規畫預算,讓預算買到最好的溝通渠道,讓客戶有效的傳達訊息,因此我們需要資料了解閱聽人,當然需要不同的調查來源。任何調查都有誤差,本來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如何在不完美下有一個好的運用角度,問題在怎麼用。

  收視率到今天這個地步,沒有人可說出他的歷史轉折,是經過長時間才走到這一步,很多人想改變現在這個狀況但都沒有方法。用資料這方面是比較可以去討論的。關於收視率,媒體公司要了解閱聽人分配預算,總是要有一個依據和說服力,在二、三十年前很多都是憑感覺,站在科學立場,今天進步到這個程度是個好的過程。當然也會有盡信數字不如無數字的說法,AGB Nielsen代表有來的話,可以討論的問題是數字可以盡信到甚麼程度,不至於都無法信任。

  最近自由時報打宣傳廣告打的很兇,因為蘋果日報退出ABC(註1),自由就咬著稽核問題,各位可能不清楚AGB Nielsen資料,現在四大報只剩下蘋果有付費。從這兩件事得到結論是,只要是第一名就會留下來,第一名是有價值的,因此收視率問題是否也一樣,是第一名的就不會吭聲,不是第一名的都會收視率有意見,
這也是用資料的問題。

  我支持用不同資料,但另一個「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到今天也是無疾而終,我期待能有一個新的數字能改變過去的東西,老實講AGB Nielsen很難再去做大的改變,不管站在媒體或廣告主,都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很清楚說走另外一條路,因為這是整個產業的工具。

  所以收視率必須存在,因為這是閱聽人的資料,媒體也要提供廣告主和代理商一個閱聽人資料,廣告主去買媒體來運用時,也要知道這個產品的成份。AGB Nielsen在報紙閱讀率上只剩下蘋果日報,今天如果AGB Nielsen不做報紙閱讀率調查,對報業在廣告傳播業上有影響,廣告主會不知道媒體的價值。當然AGB Nielsen不做,報業公會可以自己做,反正就是應該要有一個基本閱聽人資料。當一個媒介需要這資料,需要討論的是用法。

註1:
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在台灣的譯名為「發行公信會」,全名為「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它是一個提供「發行量認證」的非政府及非營利團體;主要在針對報紙及雜誌有費發行量的稽核,依行銷區域和通路做全國性的調查及認證,以提供廣告主、廣告媒體代理商作為廣告預算運用的一個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