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真的是新聞品質的魔咒嗎?
王業鼎 / TVBS趨勢發展部總監、TVBS民調中心主任
收視率調查與民意調查,或市場調查都是社會科學調查研究方法的一種,也都是運用統計抽樣的方法進行。不同的是,調查的工具不太一樣而已。市場調查多數採用面對面訪問,尤其是針對新產品試吃試喝的口味測試,或是質化的焦點團體討論,也有用到電話訪問。民意調查因為時效性,則大多採用電話訪問。
不論採用什麼調查方法,只要是抽樣調查就有誤差。民調也好、市調也好,通常執行一個最簡單十個題目的電話訪問,至少需要一個晚上三個半小時的調查時間,才可完成1068位樣本數。1068位樣本數的抽樣誤差剛好是正負3%,而這個誤差值普遍都可以被從事社會科學抽樣調查的學者專家所接受。收視率調查就比較特別了,因為要推估到每分鐘有多少人看,所以每分鐘都要有足夠的樣本數,也就是每分鐘至少需要調查到1068位樣本,才可以推估所有觀眾看電視的比例。全世界不可能有那個研究機構每天可以提供一千條電話線,一千個訪員執行每分鐘收視率調查。
因此,收視率的調查方法才會發展出所謂的人員收視計時器,常稱呼的people meter,也就是不採用訪員的訪問方式,而是以一種特殊設計的遙控器,將家戶成員的代號結合遙控器輸入電腦,只要家中某個成員在看電視,就應該在遙控器按下該成員的代號。如果看電視的成員忘了按代號,就會有誤差而無法計入收視率,所以收視率調查的非抽樣誤差很容易造成。另一方面,因為台灣的電視台超過百台,同一時間觀眾非常分散,每一台在每一分鐘所分得的收視率非常低,往往只有零點幾。前述提到1068位樣本數的抽樣誤差是正負3%,而零點幾的收視率就顯得沒有意義了。
解決的方式就是擴大樣本數。目前,在台灣AGB的樣本戶數已經超過1800戶,即使如此,抽樣誤差還是高達2.2%,更何況還有非抽樣所產生的誤差,對於零點幾的收視率根本沒有多大的解釋力。所以在美國,AGB的樣本戶數是9000戶,抽樣誤差只有正負1%。很多人都會說因為美國人口多,所以樣本數也要多,才有代表性。別忘了,美國人口三億六百萬,約台灣的十三倍。但是,美國總統大選的民調,樣本數也是跟台灣的民調一樣,1068位而已,而且準確度又高。事實上,抽樣誤差與人口數無關,樣本數才是真正的關鍵。總而言之,要使台灣收視率具有說服力,首先應該提高調查的樣本戶數,減少誤差值,零點幾的收視率才比較有可信度。
傳播效果的評估是傳播理論一項重要課題,也是不可避免的課題。收視率調查可能是唯一能提供客觀數字,評估電視新聞、節目、戲劇、或各種轉播活動的依據,就像平面媒體的閱讀率調查一樣。我們要探討的是,連續劇或其他的電視綜藝節目,都可以根據每分鐘的收視率而調整內容,唯獨電視新聞,NCC規定AGB收視率調查公司不准公布新聞台的每分鐘收視率調查。理由是,擔心電視台會根據每分鐘收視率操作新聞的走向,而將最血腥的新聞作為頭條。事實上,電視台操作新聞不完全是考量收視率,也會注意社會觀感,更會重視道德良知,還有電視台的形象及影響力。
以TVBS而言,我們早就不作有關煽色腥方面的新聞,因為觀眾的觀感不好,也不會有收視率。另一方面,我們從收視率的調查也發現,地球暖化或節能減碳的新聞卻是最能吸引觀眾注意的議題。可見,以收視率檢驗觀眾對新聞的好惡並沒有什麼不好。何況每一則新聞通常只有一分半左右,如果不以每分鐘收視率檢驗,而是以15分鐘平均收視率(目前的狀況)檢驗 ,反而很難發現什麼樣的新聞是觀眾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