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率  電視新聞的愛與恨

蘇義崧/民視新聞製作中心主任
 

  編輯台常聽到的聲音—
  「奇怪,昨天新聞很紮實、規劃很好,怎會是這種收視率?」
  「唉,沒辦法,昨天是x台的菜…」
  「原來,我們的觀眾不喜歡麥可傑克森!」
  「哇,捷運通車的新聞不賣!」
  「我就知道,廣告前預告比基尼辣妹是對的!」
  「昨天好在有豬哥亮!」
  「靠,AGB尼爾森是在搞什麼!」

  收視率貫穿每天的新聞作業
  ﹝.每天早上九點的心跳時刻﹞


    有時早一點,8:50就可以從連結到AGB NIELSON資料庫的網路看到昨天一整天的收視率。有的製作人在網頁開啟的幾秒鐘,會感到焦躁不安。當出現的數字高於同時段其他新聞台時,會有一種欣慰與釋懷,凝結的空氣頓時會化為春風;但是當數字很低的時候,映入眼簾的剎那,會有一股寒氣從脊椎骨竄起,胃部突然有過多的胃酸分泌出來,震驚之餘沮喪地自問「

  怎麼會這樣?」
  ﹝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的一天﹞

  好的收視率,讓昨天的所有作為都是對的,都成為要記住的成功範例。

  差的收視率,昨天的任何努力都是不夠的,所有的判斷都是有待改進的,今天必須花更多的力氣搶回一盤,必要時要去研究昨天各台的側錄帶,研究出問題出在哪裡。
編採會議中,昨天的收視率表現,是很重要的激勵或參考重點,也加強了新聞規劃的力道。各製作人分頭主持的製播會議,會再一次詳細討論昨天新聞收視率高低點,推算找出哪條新聞收視好那條收視差。

  ﹝.歸納與想像﹞
  

  收視率所顯示的,彷彿「天啟」,是解讀茫茫大眾收視行為的珍貴線索,製作人、編輯、主播開始依此回想,昨天做錯麼、最對什麼,想像觀眾輪廓,試著歸納觀眾的好惡,作為重要參考。

收視率與新聞品質
 

  ﹝所謂好品質與壞品質的認定﹞
  

  好品質—合乎新聞原理、製作嚴謹、查證詳實、客觀平衡、言之有據
  

  壞品質—羶色腥、虛偽造假、浮誇不實、危言聳聽、查證不詳、偏頗不公…

  所以本次題目換句話說應是—

  「收視率是令人著魔地去把新聞變成羶色腥的符咒?」

  或許收視率是種令人傷腦筋的東西,但是它必然等於新聞品質下降嗎?

  ﹝.電視新聞特質與變質﹞
 

  電視新聞的幾個特質,很容易讓新聞呈現走樣,其差別往往在一線之間,把關機制十分重要–
  讓畫面說話—-過度追逐畫面
  新聞追速度—-查證不嚴,捕風捉影
  敘事明白易懂—-過度簡化,因果錯亂
  寫作手法改善—-羶色腥鋪陳

  ﹝新聞品質的控管﹞
 

  新聞品質不良,必須接受的痛苦代價,其實外界難以想像。諸如輿論撻伐、罰款、長期收視經營不易、以及好不容易建立的新聞台信譽流失。

  其實,電視新聞要因為追逐收視率而成為社會亂源,其實越來越不容易,因為除了每一個新聞台的自我特殊調性定位之外,一般的新聞運作,其實都有控管機制—-

a.內部管理—新聞內部準則、核稿機制

b.外部機制—NCC-
依據廣電法要求普及播出與遵守相關法令
               衛星電視公會「新聞自律公約」-
提醒勿違性侵害防治法,兒少法,精神衛生法等等。
               Sng聯誼會-
採訪線劃定,遵守採訪規範。

健康看待收視率
  收視率是一種回應調查、是一種解讀參考、是一種與觀眾對話

  收視率是每天必須面對的真相,每天都要在這些數字裡頭分析出原因,找出答案,然後更賣力地在不違背新聞理念、道德的前提下,打一場場新聞仗。

  像寒夜的豪豬一般,電視媒體人與收視率之間,調節出相互取暖、又不會刺傷彼此的距離,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收視率與其說是新聞品質的魔咒,不如說是像是電影中的魔戒,在追求過程中不注意就會喪失心智,做出不該做的事。但每個媒體人應該自許為哈比人佛羅多,這個意思並非要把AGB NIELSON丟入末日火山,而是應立定志向,把收視率
看成是個工具,只是個過程,並非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