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向AGB Nielsen提出收視率很不合理的質疑,也發現AGB Nielsen總監,每天為了這些數字去回答來自業者的責罵詢問。像朱經理講的,收視率真的是新聞品質的魔咒嗎?魔咒已經寫在那邊,這個新聞媒體是社會亂源的推論就會產生,背後就是收視率。

  我相信AGB Nielsen總監也沒有答案,朱經理提到這個議題,是廣告系和新聞系立場解讀角度不同,我同意這見解。雖然我每天都受到收視率荼毒,但其實資料本身沒錯,問題是如何解讀,如何將資料整理成管理機制或是新聞品質。資料會降低新聞品質,這中間沒有邏輯推論的必然,我們都在做優質新聞,這過程中相當痛苦,但如果沒有數字,我們完全不知道外界如何看待新聞。

  要如何使用收視率,或是如何更讓大家信服,我認為不可能,事實上會有更可靠的收視率調查的存在嗎?不可能。當這樣的議題一直在被問的時候,代表只要有收視率存在都是罪惡,媒體本身也不可能把自己不追求品質的責任,推到收視率身上,因為媒體人本身就有一些堅持,媒體弱智化是為了追求收視率而產生議題,其實台灣電視媒體,多年來跟收視率和專業理念掙扎過程中逐漸找到位置,如何在壓力環境中走出自己的路,每一台都有反省,近年來電視新聞是在改善中。

收視率高低 影響電視人作業

  今天的題目談收視率—-電視新聞的愛與恨,我將我們怎樣受收視率荼毒但反省出作法的過程,提供一個清楚的輪廓。

  我是民視開台元老,對於電視新聞過去發展都看在眼裡。我們每天早上接受AGB Nielsen的資料,聽到很多編輯台的反應,若對數字沒有結論就會用質的方式去挑戰量的不合理,我們每天都要這樣嗎?必須要找出解決方案,重點是如何看、用甚麼樣的心情看收視率。收視率好時,工作人員生活都是正面表列,收視率是低點時,就會被檢討,這是每天要面對的作業環境,我們把他看成是新聞部跟外在社會的接觸,可化成實際作業上的調整。

  新聞品質的好或壞,好的新聞大概就是查證嚴謹、言之有據,非訴諸感官等,壞品質新聞就是虛偽不實、偏頗、弱智表現,這個題目將收視率看成是讓新聞變成壞品質的符咒?收視率有這麼大的魔力嗎?新聞從業人員不會同意這樣的說法,把收視率當成重要的東西是事實,在整個新聞部策略上要如何解讀他,是思路上的不同。

  電視新聞是十分畫面性的,稍為過分會變成自己去追逐、模擬、製作畫面,這是有界線上差別,稍不小心就被說成製造新聞。第二,電視新聞是追速度的媒體,容易變成查證不嚴,敘事要明白易懂,這也會延伸出過度簡化或因果錯亂。最重要是寫作手法的改善,應引人入勝、說理又說情,但這指令一下去時就是catch eyeball,不合理的舖陳可能就出來,都是一體兩面。

提供與外界連結 電視製播不閉門

  新聞產製必須要有把關機制。就電視新聞特質而言,很容易演變成被批評的新聞表現,但電視新聞台對新聞品質的控管這幾年來改善相當多,NCC和衛星電視公會的新聞自律公約運作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做不好的電視台會被罰錢。根據廣電法去規範電視新聞是有用的。自律公約也是管控機制,SNG聯誼會也在劃定採訪界線。就內、外部機制對新聞品質惡化是有在控管的。

  新聞台不會因為NCC規定不能提供每分鐘收視率,就不以收視率取向做新聞,即便提供15分鐘收視率,大家還是會就run down去回想和猜測高低點在哪裡。主導新聞部內容各台還是有理念在,民視不做煽色腥新聞,會去做善良人性、正面表列的東西。其實第一線新聞從業者,必須要健康的看待收視率,因為它是一種回應調查、解讀參考和與觀眾對話,在這真相下每天都要在數字裡分析、
找原因訂出策略、選擇題材,這是我們的回應方式。

  這幾年收視率像叔本華寓言「寒夜的豪豬」,豪豬一起取暖,刺會扎傷對方,但最後會調整出方式。各電視台已經在調整出一個距離了,其實各台都想要做好,展現新聞影響力和深度。與其說是魔咒,不如說收視率是魔界,追求收視率時偶爾會喪失心智,但從業人員是哈比人,會把自己拉在新聞意理的主軸上做新聞。數字是存在的,是有參考價值的,問題是如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