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談媒體的話,我記得好幾年前我們曾經試著舉辦媒體素養活動。談到媒體素養,其實家長不怎麼感興趣,原因是它太學術專業化了;但如果我們有一個主題,如何讓孩子遠離網路陷阱的時候,家長就很感興趣。
在我們自己長期與基層家長接觸過程中,網路這個是非常多家長憂慮的事情,因此家長會分享各自的經驗,也因為這樣,像中華電信等業者就會開發防止色情、暴力進入家庭的機制。或是我們的家長就會建議另外的家長,把電腦放在客廳裡面。不過我們也清楚,這樣防得了一時,防不了一世,我們也常跟家長說,你今天不讓他在家裡用電腦上網,他可能到同學家或網咖用這些東西。因此這塊是多數家長所關心的,也是多數家長無法處理的。過去我們做過一些訪談,有的孩子補習補到九點多,繼續上網,到了半夜一兩點才睡覺,家長無法可管,我想這方面是家長心中的憂慮。
這個議題是不是該由官方介入管理,看起來恐怕不太容易。有些比較特別的案例出現,像今年我們針對蘋果日報頭版新,追蹤十七歲的少女食量很大,而被餐飲店拒絕的新聞,我們發了一個新聞稿。當時我們發那個新聞稿,是因為我們有家長看到後,立即向我們反應,狗仔隊追蹤政治人物也就罷了,怎麼會去追一個十七歲的少女。這對媒體來講,可能沒有感覺到這是一個問題,但對於家長來講,這是一個敏感的問題,萬一有天我的孩子也被媒體追蹤,就可能是個大問題。官方是不是會去注意處理,我們也沒看到,因此我非常同意,在媒體這部份,應該有民間自發性的監督機制。
監督機制裡有些是專業的,譬如以兒童福利來講,我們一定比兒福聯盟不專業,我們是站在家長角度看事情,但家長的感覺是直覺的,像是什麼對孩子是有害,或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所謂民間監督,應該結合不同的性質團體出來做這件事情。好比上週我去談營養午餐的時候,每個學校都有營養午餐遴選委員會。委員會有專家,包括採購專家、營養專家,家長算什麼呢?我記得之前公共工程委員會說,家長不是專家,所以家長不應該參與。可是家長每天碰到的是,我的孩子每天吃的好不好,份量夠不夠,家長其實是直接的感受者。
我認為要去監督媒體這件事,第一,應該由民間組織或聯盟來做這個工作。第二,家長應該是參與的一環,而不是被排除在參與之外,我在文章裡談的是,在這十年來,整個教育法令的修改,家長參與已經越來越成熟了,經驗也越來越多了,也有非常多家長團體產生。如果要在未來做媒體監督,我想家長是必然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