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視記者李明珠所撰寫的《典藏保安宮》,是一本透過記者之眼,詳實記載大龍峒保安宮歷時七年的修繕過程全記錄。此書是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獎助出版,巨流文化公司印行的三十萬餘字巨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藉由《典藏保安宮》新書發表會的機會,邀請了多位傳播學術與實務工作者共同為台灣媒體中的藝文新聞,做一次全盤的反省與檢視。
保安宮自籌經費修繕 文化古蹟乏人問津
《典藏保安宮》一書不僅見證了大龍峒保安宮自1805年後最浩大的修繕工程,同時也彰顯了台灣廟宇的藝術、宗教與歷史意義在我國文化底蘊中的份量。此外,保安宮的修繕有其特殊意義,它是台灣第一個非經政府補助而自行籌措經費修繕,並於2003年榮獲聯合國「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案例,其背後凸顯出的是台灣文化資產保護觀念的缺乏和相關法令不夠完備的問題。
而我們的媒體也沒有善盡報導的職責,保安宮的修繕與獲獎並無受到大眾關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表示,現在台灣的新聞工作者沒有得到適當表揚,年輕新聞工作者沒有願景是造成媒體內容表現不佳的主因之一。卓越新聞獎希望透過獎項與獎助金的贊助,來鼓勵資深記者寫作與出版,讓優秀記者被社會看見,作為年輕一代的效法榜樣。
李明珠:文化是一種氣度的表現
「莊嚴、熱鬧、神秘、祈福、信仰、藝術」這是李明珠為有205年歷史、屬於國家二級古蹟的保安宮所下的註解。她認為保安宮的修復所彰顯出的文化,不只是一種生活、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氣度的表現。
李明珠的發言滿懷著道不盡的感恩,並謙虛的說她自己已是「大嬸級年紀,做出版界新人很不容易」。關懷宗教藝術,並須先學習尊重,她感謝保安宮廖武治董事長,讓她在記錄保安宮修繕過程裡,知道如何認識自己、包容多元文化,展現出人性中善良的那一面。
廖武治則言,《典藏保安宮》是一部紀錄保安宮的修復和各方面的待人處事方法。他坦言在主導修繕的過程中,看盡了世間冷暖,包括政府保守怠惰、錯誤的古蹟修繕程序以及政治干預文化藝術發展的困境,但也不乏許多有志之士的雪中送炭。
保安宮修繕工程艱辛路 最終名揚國際
廖武治說,保安宮於民國80年由民政局委託給一位學者做古蹟修復與損害調查研究,之後才能依照調查報告去做設計與發包施工。這其中的問題是,政府找專家來做的調查結果往往不被重視,如此會錯估保安宮真正受損害部份,「若這樣去做會一塌糊塗,古蹟修完之後大家都會肯定的說:終於把它修壞了」。
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廖武治決定自食其力,組成由廟方主導的修復委員會。「要突破不簡單」,自己做才會碰到一堆問題。廖武治回憶到,修繕之路是由都市發展局請來的澳洲古蹟保存專家來做公共藝術規劃時,為保安宮做的鑑定開始,他說保安宮是大型公共藝術,點出解決潮濕問題的急迫性。之後於民國八十五年辦國際研討會,邀請記者來保安宮,透過媒體報導才招來許多關心文化古蹟保護的學者專家投入保安宮修繕工程。
保安宮的修繕工程浩大,當時沒人敢擔任建築師的工作,但廖武治不放棄,乾脆直接跟匠師對談。此外,放棄政府補助、李明珠受中視指派做紀錄、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王惠君帶學生做修復紀錄並做完整的竣工圖等,皆成為保安宮修復的特色與創舉。廖武治說,當初一位新加坡教授看到保安宮修繕過程與成果,建議申請參加聯合國文化資產保存獎,卻於得獎之後受到政治打壓,讓領獎過程困難重重,最後還是透過王惠君和香港老師的奔走,才讓獎項用快遞寄出。
政府怠惰、媒體忽略 台灣文化扎根難
廖武治坦言,政府在地區改造上做得還不夠。幾位教授認為保安宮的文化魅力,加上週邊改造計畫施行,有獲選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但遺憾的是至今仍未見政府重視。
保安宮致力於提升宗教內涵,除了進行社會公益慈善與每年的保生文化祭之外,並舉辦宗教和文化資產的學術研討會,今年請美、日、法、荷蘭參與,而在廟宇參加學術研討會,著實讓國際學者驚艷不已,廖武治說這是保安宮在內涵上的重大突破。
王惠君認為文化扎根確實很不容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大眾媒體的忽略。她回憶到保安宮修復工作進行時,政府單位完全沒有做紀錄的工作,等到中視團隊的紀錄做完後,文建會才開始要求古蹟做修復紀錄。因此她勉勵新聞人應透過文字見證歷史,將有助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