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媒體中的文化新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坦言,這的確是新聞表現中非常薄弱的一環。而《典藏保安宮》的出版應是歷史性的一刻,在準備慶祝民國一百年的時刻來反省台灣文化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重影像輕文字 藝文新聞活動化

  東海大學中文系講師,同時也是前聯合報資深記者曹銘宗批評報社利用自家報紙版面刊登報社舉辦的商業性文化活動消息,此舉嚴重壓縮了其他藝文新聞被刊登的機會,是一種公器私用的行為。同時,他質疑在經濟不景氣時犧牲藝文新聞,是否真符合民意,他認為在不景氣時刻,閱讀藝文新聞應可作為一種療愈之方。

  (屠乃瑋(左)、王惠君(右))公共電視新聞部資深製作人屠乃瑋認為,媒體藝文新聞報導不足的問題,應與媒體本身缺乏文化理念有關,媒體高層沒有給予一個明確的指引,造成記者常將有價值的藝文新聞以活動報導來處理,她認為這樣的做法實在是「暴殄天物」。

  屠乃瑋坦言,現在媒體的感官導向限制了藝文新聞發展的機會,因電視影像傳播是不需要冷調和哲學思考的媒介,使得記者報導著重在各種活動和表演的畫面。她接著指出,公共電視會做文化探討性節目,但還是不能打破窠臼。藝文新聞的另一個問題是,找專家訪問的報導模式,也會造成記者自己的回饋與反芻的責任消逝。

傳媒人事更迭頻繁 媒體工作應求穩更求好

  既然大眾媒體捨棄意義深度,而著重影像傳達的事實不易改變,要如何做才能突圍?屠乃瑋表示,網路、部落格是另類途徑。譬如現在公民新聞的表現未必符合專業,但從公民記者出發來做有聞必錄的文化事件,會有拋磚引玉的效果。此外,欲解決媒體的結構問題,她強調社會大眾應給公共媒體更多壓力。

  媒體亂象誰該負責?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孫曼蘋認為,記者不會問問題,應歸咎於社會結構性問題。她認為時代變遷迅速,但傳播產業是應變力極差的產業,此外,傳媒老闆一直在換,記者忙於常規性新聞,這都會成為推動傳媒進步的羈絆。孫曼蘋提到,報紙會死,但新聞不會死,如何絕處逢生,化危機為轉機才是關鍵。

  即便如此,最不好的時刻就是最好的時刻。成為專業之前應先打破框架,做一名資訊傳播者,順應時代變遷。而在台灣致力於發展軟實力的同時,記者應該率先注意到,保安宮和三百年台灣人的生活生命有何關係,軟實力有哪些角色和功能。她寄望專業新聞工作者,做一名專家型的資深記者,思考如何回到常民生活。

  此外,科技傳播無所不在的今日,傳播媒體人應對於競爭者的圖像,有更多的認識。包括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公民也是傳播競爭者,因此新聞記者的眼光要放遠一點。

  孫曼蘋對於報社利用自家報紙版面進行藝文活動宣傳的行為並不排斥,她認為此舉總比置入性行銷來得好,而報社該把關與堅守的是藝文新聞的品質,「新聞要精彩,活動和人要先精彩」。至於記者應在求正確的新聞報導後,再來追求品質和品味。此外,孫曼蘋強調獨家新聞對於讀者來說是無意義的。

「文化立國」口號空洞 政府應先動起來

  文史專家莊永明認為文化是一種認同,但現在都成為一種行銷方式,包括政府所喊的「文化立國」,都是很空洞的口號,他呼籲政府應重視並提供文化工作者足夠的經費讓文化向下扎根。

  國策顧問吳東明認為現今中國大陸對古蹟保存的知識非常落後,因此《典藏保安宮》可作為大陸文化古蹟保存觀念的最佳教材。他並且指出,中華文化要仰賴台灣的文化力量才能延續。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遊浩乙則強調,藝文報導須打動人心,而記者只要投入、專心做這件事就會被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