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從單純的氣候問題衍伸到國際政治與經濟轉型議題,抗暖化行動甚至被視為「低碳經濟工業革命」。台灣媒體如何報導全球暖化議題、報導問題為何?以及國際媒體如何報導環境新聞,值得國內學術界與實務界作為借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研究生黃嬿在其畢業論文《台灣報紙全球與地方環境新聞分析─以全球暖化與「八八風災」新聞為例》,以量化質析方式探討2002年到2009年《中國時報》,以及《聯合報》在全球暖化與「八八風災」議題的報導表現,並援引國內外環境新聞與氣候變遷媒體議題研究文獻,作為兩報全球暖化議題報導趨勢與框架特性的分析依據,提供國內環境新聞研究一個全球性的視野。
商業媒體「消費」環境新聞
媒體本身即具有守望(surveillance)環境的功能。McComas, Shanahan, and Butler(2001)指出,對於無法獲得直接經驗的事件,我們會傾向依賴大眾媒體所賦予的意義。
此外,媒體報導會影響政府政策制定,引導政府施政走向環境友善的理想境界(Weingart, Engels, and Pansegrau, 2000),也會帶領公眾進入思考行動解決方案的的範疇(Stamm, Clark, and Eblacas, 2000)。且研究證實媒體使用以及人際傳播是建立個人全球暖化知識最主要的兩種傳播模式。
紐西蘭、美國等地方研究顯示媒體是民眾取得環境知識最重要的管道,且大眾傳媒不只在民眾形成環境意識的初期有顯著影響,對於拓展民眾環境意識及環境教育的重要功能上也已獲得不少證明。
然而現今新聞媒體為一商業機構,常以消費市場取代公共利益導向。新聞的產製標準不在於提供公共價值,而是視其是否能成為不斷被消費的商品,導致環境新聞報導不容易取得新聞版面。即便獲得露出版面,報導也難以突顯環境倫理的核心意義。
轉機:「不願面對的真相」掀起世界環保熱
2005年電影「明天過後」、2006年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2007年高爾雨IPCC同獲諾貝爾和平獎和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所引發的環保效應是非常顯著的。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即發現以上事件不僅引發加拿大媒體對環境議題的關注(Weaver, 2008:31),在語意和報導內容方面,也從強調科學合法性的衝突導向暖化的人為事實(Gunster, 2009),學術界對高爾在片中的說服與論述技巧也產生了研究興趣 (Rosteck and Frentz, 2009)。
台灣學術界對全球暖化議題的媒體報導研究不多,本研究認為學術界應可提供實務界一套可參考的全球暖化新聞報導模式,來強化公民參與環境議題的意願。
環境新聞怎麼報?
過去研究發現我國媒體環境議題報導的問題有:(1)不重視環境教育、(2)多以地方版呈現環境問題、(3)常用政治框架或對立框架的觀點看問題、(4)缺乏高層次論述、(5)市場利益優先。而透過國外氣候變遷傳播的相關研究顯示,此議題傳播效果不彰的主要原因在於媒體採取的論述方式所致。
而國外相關研究顯示,全球暖化議題的新聞報導問題有:(1)使用無切身性的未來論述;(2)缺乏可操作的具體事件;(3)全球暖化科學命名的問題;(4)缺乏可信的道德價值選擇;(5)以及沒有建立清楚的、易於察覺的且因果關係明確的事件論述,以符合現代人的知識需求動機;(6)缺乏將議題作在地化的討論;(7)多採用負面與戲劇化的論述策略。
台灣在地全球暖化事件報導的侷限性
本研究發現發生在台灣地方上的全球暖化事件,很少能進入國內要聞版面甚至成為當日頭條新聞,且媒體對在地暖化議題討論的面向單一,反映出台灣報紙對於在地全球暖化事件的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此外,台灣媒體報導多被動,很少提供具體建議,而暖化多為新聞副角,記者浮濫套用缺乏佐證也是報導中常見的問題。
暖化新聞需要關鍵事件,且論述角度單一
八八風災事件升高媒體對暖化議題的關注程度,且在具體建議提供上較全球暖化新聞表現更為主動,顯示關鍵事件仍然是影響媒體報導暖化議題的主要驅動力。此外,本研究從社論的內容發現兩報在抗暖化事件上多採用單一的論述策略,除了起因於當時所發生的極端天氣現象,而要求政府立即採取在地的調適行動之外,在促進抗暖化集體行動方面,則是從國際環保潮流、產業升級等角度針對台灣政府的作為加以批評,但較缺乏針對民眾端的呼籲以及環境倫理論述和回應國際減碳協議等高層次論述。
媒體應主動出擊 發揮監測與預警功能
本研究認為,媒體在暖化議題的報導上,應做出相當程度的變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媒體應改變事件導向的報導模式,而培養主動追蹤議題的能力,亦即在暖化議題上發揮守望環境的功能,主動的監測與追蹤報導國際與國內氣候變遷議題。
國際政治問題難解 媒體報導應強化民眾能動性
媒體多以國際政治來框架抗暖化進程。但是本研究認為媒體有引導輿論創造議題的能力,在暖化議題的報導上應重視在地暖化事件,加強民眾端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教育來建立民眾參與感,藉由社會氛圍拉高議題的重要性。
政府應積極建立媒體溝通管道
責任歸屬部份,報紙媒體在全球暖化議題上批評的對象多是政府,特別是在抗暖化的預防與治理思維以及參與國際減量行動上。而在「八八風災」事件上最常批評的是政府面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防禦能力。因此在抗暖化與因應氣候變遷的議題上,政府應積極改善與媒體的溝通方式,在回應跨國行動或進行在地調適等動作上建立專門的對話管道,釐清問題,主動因應以減少因媒體的負面報導所造成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