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媒體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共五件)

一根扁擔的秘密-中國觀察

楊士仁/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以中國政府竄改經濟學名著當成新聞事件,詳細查證中國政府如何藉由控制學術自由隱匿資訊,引起本地與鄰國論者的大量引用、評論。調查報導的對象雖然是一本書,卻有深沈的隱喻與張力。

鐵道怪客又犯案,採獲DNA

黃良傑、郭芳綺/自由時報

率先從蛛絲馬跡中發現重大治安事件的線索,以連續數天的大篇幅版面刊出深入調查的內容,善盡媒體職責,提醒閱聽大眾潛在的公安危機,和日後李泰安案媒體媒體荒腔走板的表現恰為對比。

離島水泥化系列報導

劉力仁、王孟倫、曾鴻儒、郭怡君、溫春華/自由時報

以大版面、廣泛而詳盡的報導,揭露在離島開發基金的善意下,如果遭受濫用、反而扼殺離島發展的生機。以一系列報導有效扭轉政策走向、引導民意、挽救陷入絕境的離島生態,為平面報紙調查報導的典範。

台商轉進越南新綠洲

胡薏文/中央通訊社

鉅細靡遺地採訪不同產業的越南台商,從不同面向切入,包含台商的優勢與劣勢,越南對台商的吸引力與額外的成本,更生動地描繪出台商逐水草而居、於世界各國游牧移動,尋求生機的宿命的甘苦。

從林明樺案看媒體報導綁架新聞的脫序演出

陳香蘭、李瓊月、鄭榮文/目擊者雜誌

在一連串媒體違反新聞倫理,差點導致人質死亡的脫序報導後,記者細密訪查當事人,調查媒體為何會出現陷入瘋狂的集體行為,揭發媒體在收視率壓力下,放棄專業素養的種種原因,為媒體改革的代表性文章。

——————————————————————————–

平面媒體類 國際新聞報導獎(共五件)

紐奧良的華麗與哀愁-卡崔娜風災六個月後

潘美玲/經典雜誌

全文充滿歷史滄桑感,對比強烈、筆觸細膩,又貴能點出問題所在。在地區受創、復原和等待更多援助中,夾雜著正面描寫與負面指陳,充滿人情趣味。對於紐奧良的前景,更有一番悲天憫人的期待。

探索世界 非洲系列

葉心慧/經典雜誌

本系列報導以文說圖,以圖證文,從非洲之原始說到現今之問題,資料豐富詳盡完美。兩個多月的採訪時間,深入東非久旱之漠地中心,把變動不安、貧乏的非洲境況娓娓道來,民胞物與,令人心側。

香港專題

張慧英、鄭漢良、陳一姍/中國時報

香港是大陸向台灣「招手」的樣版櫥窗,其回歸後之發展與大陸之互動關係,不容忽視。在香港主權移交給大陸九個年頭後,做此一系列之深入採訪,頗具慧眼,更具適時性。本系列共分七個面向,報導翔實,資料正確。

愛爾蘭專題

江靜玲、陳一姍/中國時報

這是一篇較為「冷門」的題目,但因為內容充實,採訪周詳,掀開了愛爾蘭的面紗,閱讀後令人耳目一新,也瞭解愛爾蘭的問題所在,一改對共和軍的印象。本篇採訪有一定難度,但資料準備充分,大塊文章不覺瑣碎,對台灣啟示亦不闕如。

面對中國

蕭富元、文現深、周慧菁、陳良榕/天下雜誌

中國大陸正在崛起是不爭之實,海峽對岸的台灣也得面對。面對強有力的對手時一定得知己知彼,方能有因應之道。本系列報導,就是令關心彼岸發展與知彼-而且徹底地知彼,且貴能看得彼之鋒頭、潛力、問題,以及對台灣的啟示和威脅,從任何一個角度去看,都是一篇佳作。

——————————————————————————–

平面媒體類 新聞攝影獎(共五件)

骨癌截肢女單腳秀舞技

田裕華/台灣蘋果日報

本照片不但捕捉到舞者曼妙舞姿,影像上更成功傳達出單腳舞者堅毅之生命力與其不屈不橈之可敬精神。

重見天日

丁志寬/聯合報

鑿井工人由意外落難遭活埋地底到最後獲救得以重見光明的剎那,盡寫在工人眼中的希望之光。

消防牛仔

陳正興/聯合報

生死一瞬間,從天而降的繩索是否能順利拯救厭世少女?此照片構圖清楚傳達出生命的消逝與繼續就繫眼前此刻的緊迫感。

統獨相逢

曾吉松/聯合報

藉由兩位政治立場相異的遊行婦女狹路相逢,互不相讓的幽默影像,巧妙影射出台灣長期以來族群之間政治意識型態的對立。

野豬逛大街

姚志平/中國時報

本照片以連拍效果瞬間捕捉住野豬在街頭溜達的趣味影像,帶出都會交通與野豬被錯置時的強烈視覺衝突。

——————————————————————————–
平面媒體類 新聞評論獎 (共五件)

用完整的民主豐富台灣認同

黃年/聯合報

本系列文字以超越族群與黨派框架的視野論事,展現出對台灣民主制度、社會文化與素樸人民的熱愛,為陷溺在族群、統獨與藍綠對抗泥淖的台灣社會尋找出路,用意誠正,發人思省。

推動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系列社論

康復明/工商時報

台灣經濟發展面臨瓶頸,但暗自憂慮、束手無策或交相指責者多,面對問題、瞭解問題與解決問題者少。本系列評論引領讀者面對、瞭解台灣的經濟問題,並且提出追求經濟如何永續發展的建言,切中肯綮。

紛亂政治氛圍裡,被遺忘的兒童人權價值

馮季眉、夏成淵、鄭淑華/國語日報

透過系列短評,持續關懷兒童人權議題,舉凡零體罰、貧窮兒童的尊嚴受教權、中輟生重返校園,以及兒童跨國界愛心行動,盡入筆端。用平易可讀的文字表達幼人之幼的熱忱,同時說服與感動無分年齡的老少讀者,誠屬難得之作。

最低稅負制與稅改的持續動能

曾巨威/工商時報

本乎大公無私、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用心,本系列關於稅制分析與租稅改革的社論,表意清晰,態度謹嚴,衡情與論理兼而有之。租稅議題複雜,曲直利害難斷,本系列評論引領讀者入室一窺堂奧,充滿追求公義的改革精神,是可敬與適時的公共論述。

以對話代替對抗,重回治理正軌

夏珍/中國時報

本系列作品的共同特色是言所當言,對於攸關國計民生的政府體制運作、朝野互動、法治社會及政治道德等問題,以公共論述監督朝野,為民嚮導。各篇文字緊扣朝野連年對抗導致政府失靈,並以理性溫和的文字說服朝野捐棄意氣成見之爭,是台灣社會亟需的中道聲音。

——————————————————————————–

電視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共五件)

有怪獸

蘇啟禎、黃訓湧/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從八卦氾濫、媒體公審到節目審查,從大選灌票、置入性行銷到收視率迷思,此專題報導以生動、緊湊的起承架構,精要、詳實的影像資料,客觀並條理的剖析與省思,台灣媒體亂象的因果演化,整體表現認真優異,特予推薦。

0與1的山中傳奇

朱怡璇、楊詒婷、林哲鴻、陳宥翔、蔡金龍/八大電視台整點新聞

以台灣偏遠角落的電腦短缺與使用問題,帶出值得關注的電腦資訊教育與數位落差的困境,企圖引發社會各界重視偏遠地區的資訊教育與資源分配問題,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發掘問題與照顧弱勢的社會角色與功能,製作之誠意與用心值得肯定。

綠色矽島系列報導

莊淑妃、鍾清淦/民視異言堂

當以經濟數字讚詠科技之發展時,綠色矽島背後的電子垃圾問題藉由本報導突顯。深入污染現場的作業程序與生態遭迫害的鏡頭,呈現問題的嚴重性。隨著追蹤調查的腳步,說服說理效果佳。

我的一票總統系列報導

陳佳誼、蘇祈發/民視異言堂

現今的政治氛圍,少有媒體碰觸敏感的政治議題,為了避免衝擊新聞室的既定政策,更少見反思辯證的作品,此專題報導從輕鬆的色彩著手,提出目前變調的藍,綠色彩偏差,繼而探討社會因為長期以來的對立已偏離正常發展,是一部頗為勇敢的作品。

新台灣之子系列報導

張筱瑩、羅盛達/公共電視客家新聞雜誌

多元文化是現代移民社會該解決的問題?抑或該珍惜的資產?本報導提供多面向的角度探討。敘事清晰,畫面用心,完整呈現新移民的心聲與努力適應的心情。

——————————————————————————–

電視類 國際新聞報導獎(共四件)

德國生態系列報導

張岱屏、陳錦彪、林佳穎/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採取專題報導形式,赴德國介紹該國再生能源與生態建築的發展現況,傳達國際保護環境與生態的重要觀念與知識,整體報導內容充實、製作嚴謹,多面向議題探討角度,可作為台灣推動能源與生態保護政策的借鏡。

巴爾幹玫瑰的希望

余佳璋、余榮宗/公共電視全球現場

波士尼亞戰後十年之系列報導,記者重回現場,以不搧情的情緒喚起居民記憶,紀錄戰後遺跡,並描述戰後兩個政治實體共存及種族消弭衝突的努力,對於種族融合議題多有啟發。記者對於報導議題之認真理解,符合報導國際新聞之前提。

亞齊重生記事-南亞海嘯一週年特別報導

周傳久/公共電視晚間新聞

入圍者在非工作期間以處處皆新聞的誠心誠意,兼任攝影與文字拍攝作品,值得敬佩。選擇目前不受到重視的非主流題材,讓老人議題浮上檯面,而內容多元包括如何對待新移民,如何保持老人健康衛生與尊敬老人等,真正帶來新視界。

——————————————————————————–

電視類 每日新聞播報獎(共四件)

「十點不一樣」2200整點新聞

TVBS-N/製作人:李四端

重視專題新聞的包裝分析,掌握國際資訊的佈局脈動,生活口語的書稿方式,加上主播沉穩老練的表現氛圍,令此節目在眾多每日新聞播報中,彰顯出一種較為清新、親和與可信度的走向,值得推薦。

民視英語新聞

民間全民電視台/製作人:張嘉欣

提供關心每日新聞的觀眾的多元語言選擇,雙主播搭配設計與播報互動流暢,新聞內容謹守新聞專業報導要求,客觀、多元、硬軟性內容並重,完整呈現值得國內觀眾或外籍人士關心的每日即時新聞或專題報導內容。

公視晚間新聞

公共電視/製作人:黃明明

以明確之新聞價值判斷,呈現探討議題之重要性與影響性。記者、主播之用詞遣字正確率高,新聞消息來源之選擇,實踐媒體近用權。新聞之現場訪談,國際新聞與公共政策探討為其特色。

華視晚間新聞

中華電視公司/製作人:林淑卿

新聞編輯多元兼顧各項議題,不偏重某些類別,製播與呈現方式簡單、清楚,資訊不互相干擾,精心規劃的民生專題,詼諧有趣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整體規劃輕鬆又資訊豐富,給觀眾新聞不一定沈重的新視野,可見新聞團隊的用心。

——————————————————————————–

廣播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共五件)

全台追擊戴奧辛系列報導

高瑞麟、劉秀蘭/漢聲廣播電台

本系列報導深入西台灣三處遭戴奧辛污染地:台北八里、彰化線西及台南鹿耳門溪口,詳細記錄當地遭污染狀況。記者除透過報導凸顯食物來源地存在未知風險外,更進而探討政府在處理公害污染事件的問題,協助環保運動者追溯地方污染歷程,追尋可能污染源,並轉達公部門進行查核。 本系列議題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報導面涵蓋廣,資料蒐集完備,值得肯定。

槍口下的台灣漁民-索馬利亞驚魂

陳彥臻、范正益、王永隆/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台灣區漁業廣播電台

我國高雄籍「中義218號」和屏東籍「新連發36號」及「承慶豐號」等三艘漁船,在去年八月份遭索馬利亞叛軍劫持,同年十一月份,高雄籍的「豐榮16號」亦遭劫持勒索鉅額贖款。此一對國家、外交影響重大的新聞事件,竟為主流媒體所忽視。「台灣區漁業電台」不但能呈現此一新聞議題,並持續以19則採訪、9則外電改寫、4則現場連線、4則長版專題連續追蹤報導,非常用心。 雖然偶在數據資料上略有疏失,但瑕不掩瑜,是一件非常精采而完整的新聞報導。

決戰時刻:飄洋過海的毛巾系列報導

王寶鳳、孫佳玲、陳佳晨/漢聲廣播花蓮台

本專題以今年年初雲林毛巾業者赴立法院及經濟部陳情為切入點,從產、官、學三方面探討兩岸未來的可能貿易糾紛,及台灣傳統產業如何再創第二春、尋求生機。議題重要,企畫周詳,採訪及製作嚴謹完備。節目中另外設計了新聞小百科單元,有助於聽眾對新聞事件的瞭解,十分貼心。

海洋行旅之誰來捍衛海洋系列報導

范欽慧/教育廣播電台

「海洋行旅」是一個以海洋議題為主軸的系列報導,本次參賽的兩個專題,一個探討台灣海岸線遭嚴重破壞、海沙嚴重流失的問題,另一個探討台灣海洋資源所面臨的問題,如:台灣如何解決和鄰國海域重疊的問題?如何保障我國漁民的捕魚權?本系列報導的議題對於做為海洋國家的台灣而言,格外顯得重要。報導企畫完整,採訪及製作都非常用心。

消失中的校園

董珍鑾/教育廣播電台

廣播要做到讓人喜歡聽、而且聽的進去。這件作品不是大堆頭的製作,但討論關鍵性的重點問題,例如:教育經費的配置、教育的效果、保存少數民族部落文化的衝突與選擇等議題,對各個層面的探討皆能精確掌握;節目的節奏活潑有趣、處理精緻,充分運用廣播的特色,能以聲音引領聽眾進入情境,實屬難能可貴的佳作。

——————————————————————————–

廣播類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共五件)

民主的代價:白色時代受難者深度報導

黃亦如/中央廣播電台

主持人主持手法沈穩,對歷史背景非常清楚,掌握節目的節奏順暢、生動。節目中且收錄到已逝柯旗化先生的聲音,是十分珍貴的聲音歷史資料,更凸顯節目製作的認真。

1.雪山隧道的美麗與哀愁、2.北宜高通車,宜蘭何去何從?

賴沁沁/中廣宜蘭台

本次「新聞節目主持人獎」的參賽作品,大部分新聞性都不強,這件算是新聞性較夠的。主持人主持技巧雖稍嫌生嫩,但雪山隧道對宜蘭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主持人能以在地人的觀點,深入採訪與觀察,並針對北宜高通車後所帶來的衝擊,提出客觀與中肯的建議,讓宜蘭「趨利避害」,足證本件以新聞力取勝。

在地人關心在地事

陳志宸/新營之聲廣播電台

本屆作品,以溫情訴求類型或調性居多,大部分新聞性都不強。反而更突顯了這個節目的地方新聞特性。主持人非常具有特色,台語流利順暢, 主持功力一流,與觀眾之間似乎彼此融入,使得節目一氣呵成,好聽、生動、有意思。

美麗人生-專訪總統教育獎得主

劉靜華/警察廣播高雄台

議題有新聞性,並且以call in 的方式與聽眾互動,十分感人。 另外,主持人採訪時態度專業、思慮周詳,不會為了新聞採訪而對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非常值得鼓勵。

找尋一生罕見的幸福系列報導

梁明達/正聲廣播雲林台

一個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角色,絕不只是制式的讀稿機。他一定要能帶領聽眾、營造與聽眾間對話的親和與感動。這件作品在這一方面掌握的很好,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