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Burman:
我應邀來談幾個題目,請容許我照大綱進行。為了方便起見,我的順序會和大綱相同。在我演講完後會開放問答。
兩個建議的題目是「媒體的公共價值」和「新聞報導的道德」,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也是民主社會的核心。
我將會談到公共電視在加拿大是如何運作的,還有我們如何處理面臨到的新聞議題以及解決之道。北美和歐洲有許多慣例是相同的,但是這些慣例不見得適用於台灣,這要由聽眾自己決定,但如果我講的內容對各位有助益的話,我會感到十分欣慰。
我想在21世紀公共電視至少有四項挑戰:
1.在這個年代,討好收視群、逃避現實的電視製作已司空慣見,我們如何加強公共服務新聞的目的及競爭價值?
2.面臨日益趨升的商業及政治壓力,如何維護新聞內容的誠信?
3.如何創造穩定及足夠的資金來源,同時贏得觀眾對公共廣播新聞的信心與品質肯定?
4.地球村的距離愈來愈近,同時如何分享本國經驗,學習他人長處?
我藉由以下幾個主題來回答上述問題。
主題ㄧ:加拿大公共電視/加拿大廣播電台的角色與組織
首先我跟大家介紹一下加拿大公共電視/加拿大廣播電台的角色與組織。加拿大公共電視/加拿大廣播電台有個英文的頻道叫CBC,有個法文的頻道叫Radio-Canada,所以統稱叫CBC / Radio-Canada。
加拿大公共電視/加拿大廣播電台是全加拿大文化節目最大的供應來源。由加拿大政府於1936年創立,為反應美國在加拿大獨大的廣播事業,而創立的國營事業。總裁由政府任命,其董事會及資深管理成員均為非親政府的人士。
加拿大公共電視/加拿大廣播電台的節目語言為英文、法文及加拿大北方的八種原住民語言。包括八個國家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二個數位頻道、二個全服務網站(英、法文),其一包含地方及區域的聯播網。
加拿大公共電視/加拿大廣播電台與英國BBC的模式相同,但公共資金挹注較少,也面對更多的商業競爭。其資金由政府每年預算提撥(不似英國BBC有執照費用),但過去二十年間,此預算幅度無成長,更甚者,在預算吃緊的狀況下,曾數度被政府刪減預算。雖然Radio-Canada不播廣告,CBC電視台卻是商業台,目前廣告收益及節目銷售佔超過CBC電視一半的預算。
主題二:公共廣播的價值
理想來說,公共電視台要能確保國家的廣播系統能反應出商業台所忽略的社會價值。例如,CBC的宗旨就是成為”加拿大主導的、特殊的;能反應出加拿大及其區域;積極促進文化的傳遞及交流;反應不同語言族群的不同需求及情況。” 平心而論,這些並不是多數加拿大商業台的考量,因其多臣服於股東的壓力及廣告商的壓力,而必須製作吸引多數觀眾的節目。
任何民主社會裡,新聞自由乃其基石。自由地交換意見、資訊,才能讓自由本身蓬勃發展。這是民主國家的準則,也是公共電視台的核心義務。
公共電視台並不向股東和廣告商負責,只對大眾負責。在許多國家裡,可以看到人民愈來愈不相信新聞媒體的表現及動機。這對公共電視台是一個獨特的挑戰,因為公共電視台有責任做一個品質和新聞標準的領導者。
主題三:確保新聞報導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公共電視台應該如何保持新聞報導的客觀和中立性呢?
–公共電視台須以公開、負責的方式呈現新聞,創造出一種文化,讓新聞人員可以辯論或討論新聞的呈現方式。
–應該要讓大眾了解明確的新聞處理政策和慣例,新聞同仁要遵守這些規範(詳見以下網址CBS的新聞標準和慣例手冊,CBC花了十五年才完成這樣的手冊)。
–應該公開地鼓勵大眾表達出對電視台處理新聞的看法,也要求同仁儘速、詳盡的回覆。如果回覆的結果不能令大眾滿意,電視台應該要有一種”上訴”機制,獨立於新聞部外的機制,讓大眾有機會聽聽其他說法。CBC是第一家創造出視察官的公共電視台,視察官直接對CBC的總裁負責(詳見以下網址CBC視察官網站)。
–除此之外,公共電視台也應該不斷地為員工提供教育訓練課程,持續提升員工的新聞技巧,也應該定期舉辦內部的辯論會,研討如何達到公共服務新聞的最高標準。
主題四:保護新聞內容不受干預
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如何保護新聞內容不受干預?
–創造具透明度和可信度的內部文化,需要新聞記者打開心胸接受批評,對別人的評價防禦心不要那麼強,那並不表示他們的新聞工作受到不當的干預。
–公共電視台管理階層必須確保防火牆的存在,保障新聞內容的誠信度,不受廣告商、政客,或其他利益團體不適當的干預。
–放眼望去,近乎全世界的人民都不相信新聞記者,因為新聞的處理並沒有尊重人民的利益,反而在背後有一些看不見的動機。公共電視台,首先,就是要創造一個過程,確保此事不會發生,好減緩大眾對此的焦慮。
主題五:電視台的社會責任
–生活變得更加複雜,我們身為國民所知道的事,和我們必須知道的事,差距愈來愈大。有鑑於此,提供真正有效的媒體、重獲人民對媒體的信任,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對媒體的信任非常重要,大眾愈來愈世故、聰明,對媒體的要求增多,同時也期待媒體最高標準的呈現。
–新聞媒體必須對社會負責,以達成社會的期許。傳播媒體享有新聞自由的權利,也有義務要公平、正確、完整、完善及平衡地呈現資訊。
–對公共電視台來說,此尤其重要,因為董事會和管理階層必須向社會大眾負責。
主題六:對公共電視台和私人電視台的挑戰
–在許多國家裡,鑑於其他商業節目的競爭,公共電視台很難維持足夠的收視群,時常導致預算被刪減。但是這又會讓公共電視台更難與其他電視台競爭?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危機?
–應該要持續教育大眾和政府有關公共電視台的必要性。在許多國家,甚至那些擁有公共電視台甚久傳統的國家,都無法充份了解這個重要性。更甚者,許多年青人不知道公共電視台應該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公共電視台應被視為現代民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新聞這部分來說,公共電視台致力於呈現高標準的新聞品質及新聞誠信,有益於整個社會。
–在最好的情況下,公共電視台對政治人物及商業電視台是有許多助益的。對政府來說,可以作為提升公眾價值的一個工具;對商業電視台來說,公共電視可以製作對社會有益的電視節目,這些節目對社會相當重要,但不一定對商業台有任何利益。
主題七:管理者和公正的角色
–公共廣播電台致力於新聞的公正性,大眾要的不只口頭承諾,所以才需要誠實的代理人,公共電視、商業電台均同,應將大眾的利益謹記在心。
–在加拿大,廣播電台受到加拿大廣播電視傳播委員會的監督,此委員會代表加拿大國民發給電台執照、辦公聽會,檢驗電台的表現是否值得再核發下個執照。
謝謝各位。我期待各位的意見和指教。
Q:目前台灣爆料文化盛行,從水果報開始,其他媒體紛紛跟進,針對台灣這樣特殊的環境要如何權衡處理新聞倫理和公眾知的權利?
A:我覺得電視台應該要充實自己的可信賴度。當我們每次在報導爆料新聞時,其實觀眾會思考媒體的動機是什麼?我並沒有說這樣的報導是可以或不可以,只是在從事這樣的報導時,我們要考量是否公正客觀。在CBC我們會公開來處理,當我們從事這樣的報導時,我們會告訴觀眾我們做了哪些事,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樣的報導。
Q:延續前一個問題,能不能有一些更具體的建議?
A:這種現象不是只有台灣有,全世界都一樣,我們在處理這種議題時要非常小心翼翼,要公開呈現這樣的新聞。像CBC這樣的公共電視台,對於沒有公共利益的新聞我們是不會報導的。
Q:您提到Radio-Canada不播廣告,CBC是全然的商業電台,CBC會不會因此有廣告壓力或置入性行銷的問題?
A:在CBC集團裡面,我們的新聞是不會互相干預的,也不會因為商業的考量而把某些新聞放在頻道裡面。
Q:傳聞公視新聞可能考慮置入性行銷?還有公視和華視結合後要如何處理新聞?
胡元輝:
我不知這樣的傳聞是哪裡來的。我所瞭解公視從成立到現在,在公視的頻道裡面並沒有任何置入性行銷的新聞。公視的新聞政策也非常清楚,我們不會把任何置入性行銷的新聞當成新聞。我猜測您所聽到的傳聞是不是擔心將來華視和公視組成新聞團隊後,華視的新聞會不會有置入性行銷的可能。如果是這個問題的話,我們最近確實要召開內部的新聞諮詢委員會,討論公廣集團未來的新聞標準、指導方針,一併討論置入性行銷問題。過去商業電視台普遍有因為業務而帶進來的新聞,這樣的情況我們認為在未來的華視新聞是不應該存在的。至於實踐過程中有沒有什麼問題是需要討論的,我無法代翁老師回答,不知道翁老師有沒有什麼要進一步說明的,因為這也牽涉到華視的新聞政策。
翁秀琪:
今天應該是以Burman為主,我們把這樣的話題帶進來有點喧賓奪主了,我想簡單的表達個人的意見。我認為公廣集團的新聞節目一定要獨立、自主、公正、專業,所以不用考量要做業配的新聞。可是在轉型的過程中,華視在完全公共化之前還是受制於廣電法,而且也許過去的華視曾經跟一些單位簽訂了業配的新聞,有一些法律的責任在裡面。我覺得公共電視在即將召開的新聞諮詢委員會裡面,一定會嚴肅的評估這些遺留下來、尚未完成或正在執行的合約是不是有可能就不執行了。如果不執行當然會導致金錢的損失,可是相較之下,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公廣集團新聞部製作之新聞的信任,也是Mr. Burman剛剛一再強調的credibility,公共廣電集團新聞一定要可信、獨立,所以錢的損失傷害還在其次,怎麼樣的決策對公廣集團發展最好是我們要考量的。不過,等華視真正公共化之後,我們絕對不要想做什麼業配新聞,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Q:新聞不受政治的干預,可是Burman又提到公共電視可作為政府的工具執行公共價值,這兩者的分野何在?
A:公共電視台應該是將公眾的利益放在優先,並不為某一個政府或政黨的利益做宣傳。公共電視台應該反應不同族群、民族的文化與價值,我們處理議題的時候要相當小心,不要被政府或財務的壓力影響我們製作的品質,我們不為特別的利益團體製作新聞。
Q:剛才Mr. Burman提到可信度,我相信CBC也是致力於建立可信度,我想請問除了舉辦工會、和只做對公眾價值有力的報導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可行?
A:可信度並不是一夜之間可以達成的,這是長期的累積,要觀眾相信公共電視的新聞非常純正,出發點是為了公共利益。這個問題不論在那個國家都很難,尤其是那些已經擁有播報傳統的國家。其實記者很清楚什麼議題是自己有興趣的以及是可以吸引觀眾的,但是記者不應該只播報這些題材,而是基於新聞訓練,報導對公眾有意義的事情。很難的一點是,新聞可信度會下降是因為觀眾打開報紙、電視時,他們會知道你做這條新聞的動機為何,是為了社會的利益還是為了媒體的利益在做新聞,這對新聞從業人員來說都是很難的議題。
Q:如何包裝、行銷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因應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做好全球化行銷又不過度商業化?
A:行銷紀錄片或節目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才會和其他地方的公共電視合作像是台灣。像今天我來台灣就是參加「input」的活動。
Q:台灣前不久發生聯合報記者拒絕透露消息來源而被法院裁罰的案例,請問該如何處理這類的新聞事件?
A:對記者來說有些消息來源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有利於做出攸關公共利益的報導,我們要保護這樣的線民,不讓他們的身份曝光。新聞部的長官必須要有勇氣不讓自己的部屬受到法律的干預。現在大家對新聞人員越來越不相信的原因在於認為新聞人員保護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公眾的利益,所以拒絕透露消息。這當中有很多謀略,如果新聞媒體基於政治或利益因素,引用匿名人士的訊息,是非常錯誤的作法。當我們做出引用不具名來源的報導時要非常小心,通常我的同仁會來跟我報告,我同意之後才讓他們發佈這樣的新聞。比較敏感性的題目例如家暴、強暴這些有關新聞隱私的新聞,我們會尊重受害者的權益不公布姓名。然而,一旦我們決定要公布這樣的新聞,我們會捍衛這樣的決策。
Q:我想討論一下查證新聞的部分,特別是日報記者時間壓縮得常緊,電視台每天新聞的生產量也很大,怎麼能夠做好查證的部分?如此記者不是只被利用的工具而已?
A:我覺得應該有兩個新聞的來源用來相互查證。您剛才提到因為我們現在面臨極大的新聞競爭,如果搶獨家、搶優先,結果消息證明是錯的話,其實沒有什麼好驕傲的,反而是那些不願意發佈尚未查證新聞的記者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要做出這樣的新聞需要很大的勇氣,至於那些緋聞、報料無關公共利益的報導我們其實沒必要跟著做。
Q:七月時華視和公共電視兩個相當不同文化的電視台要合併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請問要怎麼建造企業文化?
A:在三、四年前CBC廣播和電視台合併了,這是兩個很不同的文化,發現有必要合併。當然這一路走來我們犯了許多錯誤,我有兩點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首先要讓同仁知道為什麼要合併,他們也許不認識對方,但是要知道彼此有哪些相同的利益。第二、當這些人一起工作時,開始對彼此產生好感。我的責任就是把Radio和TV併起來,合併後來發現團結力量大,為什麼十年前不早點合併呢?其實這樣的情況全世界都一樣,並不僅是台灣,媒體資源的凝聚對服務的品質是有幫助的。
Q:回歸剛剛報料的問題,我們不斷強調公眾利益和專業勇氣,請問您如何在收視率、公眾利益和專業勇氣之間尋求平衡?不管是採訪新聞或是播報時的考量,有沒有您切身難忘的經驗可以和我們分享?
A:平衡收視率、公眾利益和專業勇氣是非常困難的,做新聞就像在指揮交響樂,所有人都要到位。其實還是要清楚我們的動機為何,堅持本位不要被商業或其他的利益影響。
Q:在媒體不被信任的情況下,觀眾對媒體所犯的錯誤要如何反應?國外有相同的例子嗎?
A:觀眾的不安是很細微的,民眾並不會走上街頭,但是媒體要確保自己的報導是正確的,這需要長期的努力。既然當今的電視台走向小報、八卦化,公共電視台更應該堅守原則,就像我們堅守兩個新聞來源互相查證的新聞原則,最終觀眾可以分辨哪些是可以相信、哪些是不可以相信的報導。這對年輕人十分重要,你們在報導時要考量家人、朋友的利益,如果新聞記者的身份不被社會認可的話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Q:公共電視的收視率一向不是很好,在觀眾已經習慣這種嗜血的報導文化後,公共電視要怎麼教育以及吸引更多的觀眾?
A:有利於公視的一點是現在其他台都不太能相信,所以當觀眾要找可信賴的新聞時,公視可以提供有品質的新聞節目。但是我並不是說行銷不重要,行銷其實是很重要的一環。台灣要回歸到專業和新聞可信度,這才是吸引觀眾的根本。
Q:現在台灣社會很多媒體不被信任,甚至被貼標籤,請問CBC當初怎麼走出不被信任、預算被杯葛的過程?
A:我相信CBC還是受到信賴,只是不像以前被信賴的程度這麼高。只要我們還是很公正、客觀的處理我們的新聞,政府是不會刪減預算的。我們現在還是可以被信賴的電視台,只是大環境變糟了,連帶影響大家對媒體的認知。
Q:請問如何做到平衡報導,不放棄社會對媒體的要求?怎麼塑造媒體的公正性?
A:我非常建議大家去看我們CBC的新聞手冊,新聞處理要經過一連串很繁雜的工作流程,如果大家遵守這樣的規則,長期來說自然而然會對外在的影響免疫,follow這樣的規則,新聞自然有公正性,我們唯一考量的是觀眾對我們的新聞有什麼意見。這本手冊CBC每位新聞記者的桌上都有一本,這是他們做事的方法原則。剛剛提到的不具名新聞來源、爆料、八卦文化,裡面都有處理方法,算是我們幾十年來的工作經驗傳承,你們可以上網下載。今天打開CBC的新聞,會發現當中的新聞絕對是照著書上的原則進行。這對年輕人來說非常重要,不管你們遵不遵守這些原則,都要為你的新聞報導負責。
Q:做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如何知道什麼是觀眾想要的資訊,以及什麼樣的資訊是觀眾應該要知道的?
A:在我們的新聞會議(大約200人)會討論哪些新聞對我們我們身邊的人有用、是我身邊的人會重視的。如果我們身邊的人重視的新聞可能就對大眾有益。CBC非常注重觀眾調查,這不是一般行銷的調查而在瞭解觀眾想看什麼、想瞭解什麼。我們去年做了一個十年內最大規模的研究,藉此瞭解觀眾的考量在哪裡,工作時就知道今天要做什麼樣的新聞,什麼是對公眾有益的新聞。兩年前我們做了一個研究發現,觀眾認為我們做的報導太狹隘了,關注面只到政治人物,為此我們做了很多的改變,擴大新聞報導的範圍,這些是以前都想不到的改變。新聞的準則一定要精確和公正,不過我並不認為新聞會因此變得乏味,我們的同仁可以發揮能力把新聞做得很有意思,不管是個人成功的小故事或是生活體驗,前提是都要符合正確報導的原則。
Q:在加拿大是否也存在媒體對弱勢族群污名化的現象?如何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
A:加拿大其實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我們嘗試讓不同族群發言,這其實很不容易。在CBC我們錄取不同背景的員工,有不同的想法就能做出不同的新聞。
Q:台灣現階段最大的問題是藍綠對抗,加拿大魁北克以前也曾要求獨立,現在的狀況還如此嗎?公共電視應該如何處理這類的新聞議題?
A:這一直是加拿大存在已久的問題,我們有很多這方面的經驗,處理這樣的問題要特別小心,因為這關係國家的存亡,所以要特別小心精確。
Q:Burman提到閱聽人非常清楚知道媒體製作新聞的動機,可是就國內的情況來看並非如此。例如儘管媒體自認已公正地製作新聞,觀眾會選擇性理解新聞內容而認為媒體不夠公平客觀。此外,新聞媒體的傳播能力非常大,觀眾會完全接受春裝秀或冰淇淋美食介紹之類的新聞進而消費。所以守門和媒體識讀教育便非常重要。請問在商業媒體掛帥的台灣該如何守門呢?
A:你的觀點非常有趣。在加拿大我們假設觀眾群非常地聰明,我們會製作節目告訴觀眾為什麼要這樣處理新聞。其實新聞媒體、電視台可以打開大門歡迎大家來討論新聞製作的方式。
Q:您提到加拿大有八種原住民語言,請問公共電視該如何分配不同族群語言的比重?
A:加拿大的幅員相當廣闊,原住民都聚集在北方,差不多六、七萬人而已,如果我們不製作節目給原住民收看的話,他們其實沒有溝通的管道。我們對少數族群的新聞越來越重視,因為這樣加拿大南方的人才知道北方人的存在。
Q:請問CBC如何處理魁北克獨立的新聞議題?
A:在加拿大現在英語族群和法語族群的衝突已經不是那麼大了,所以處理這樣的新聞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Q:請問CBC如何處理少數族群如原住民的報導?在該項議題上是否對記者有特別要求?
A:CBC新聞部認為少數族群的議題非常重要,記者對他們所報導的族群要有相當的瞭解。五年前CBC的作法可能還有待質疑,但是現在對處理原住民的議題已有長足的進步。這類新聞要有足夠的曝光機會,不要排在冷門的時段。我們現在不只增加少數民族、原住民新聞的量,也培養記者做這方面的報導。
Q:Burman首度來台灣,請問您去過大陸嗎?對亞洲的觀感?
A:我上個禮拜才在大陸,這是我第一次去大陸,待了四天。CBC有很多駐北京的記者,在台灣還沒有。來亞洲好像是美夢成真的感覺,是我一輩子以來最美妙的記憶之一。
Q:最後請Burman作結語。
A:現在台灣的社會需要高品質的新聞。我覺得記者的工作非常的棒,不只可以幫助我的家人、朋友、我所深愛的國家,還可以瞭解世界的變化,真的是很棒的職業,我祝福年輕的朋友。
CBC/Radio-Canada and CRTC internet links:
CBC News website:
http://www.cbc.ca/news/
CBC Journalistic Policy Book:
http://www.cbc.radio-canada.ca/accountability/journalistic/index.shtml
General CBC/Radio-Canada site:
http://www.cbc.radio-canada.ca/home.asp
CBC Ombudsman:
http://www.cbc.radio-canada.ca/accountability/ombudsman.shtml
Canadian regulator (CRTC):
http://www.crtc.g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