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參獎的作品是〈921重建系列報導〉、〈東勢區休閒產業報導〉,除了參賽作品的代表性,評審們主要是著眼於這份社區報紙為台中縣東勢鎮等五鄉鎮提供社區資訊服務長達26年,從不曾拖期或暫時停刊,在有限的資源與環境之下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並在複雜的地方政治生態中堅持社區服務宗旨,不黨不派,可以說已為台灣社區報立下了典範,故決定將卓越新聞獎的第一個社會公器獎頒發給「山城週刊」。
負責評選社會公器獎的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孫曼蘋副教授在總結報告中指出,相較於全國性媒體的由大見小,《山城週刊》讓我們由小見大。如同其在刊頭上所標題的「我愛家鄉、家鄉愛我」,它的作品內容深具在地特色,包含許多鄉土人情、社區趣聞的溫馨分享;其農業相關資訊及農業新科技的服務,則非常貼近在地社區需求,充分展現了社區媒介的主要功能。評審們認為,921震災期間,置身災區的《山城》,不但適時提供各類重建資訊、反映民眾意見及需求、解答疑惑,尤其是廣泛刊登民眾投稿並主動徵文,提供社區民眾經驗分享與交流機會,一方面發揮媒介公共論壇功能,實踐媒體近用,另一方面,也如同一種集體創傷的緩和性治療。一個雖不以精美外觀見長,但卻細水長流,深耕家園的社區報,榮獲社會公器美譽,「山城週刊」可謂實至名歸。關於公器獎的整個評審過程,稍後將會在卓新獎網站(www.feja.org.tw)上公開,供大眾參閱。
卓新獎的九個個人獎項,今年共有41件作品入圍,今年參賽作品總件數為251件。各獎項入圍名單如下:
平面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5個)
中國時報/何榮幸、高有智
民生報/鄭朝陽
天下雜誌/李雪莉、莊素玉、施君蘭、孫珮瑜
自由時報/劉力仁、洪素卿、溫春華、彭顯鈞、林相美
自由時報/林明宏
國際新聞獎 (5個)
中國時報/張慧英、陳一姍
商業周刊/沈耀華、賀桂芬、吳修辰、郭奕伶、鄭呈皇
慈濟月刊/劉雅嫺、顏霖沼、Ari Trismana、Sutar Soemithra
中央通訊社/褚盧生、劉正慶、方沛清、余歌滄等十二人
慈濟月刊/邱淑絹、葉文鶯、葉子豪
新聞攝影獎 (5個)
蘋果日報/張為棟
聯合報/潘俊宏
中國時報/王錦河
蘋果日報/ 葉志明
聯合報/盧振昇
新聞評論獎 (4個)
經濟日報/于趾琴
蘋果日報/卜大中
民生報/張耀懋
工商時報/康復明
電視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5個)
公視/林珍汝、王興中
華視/張政捷、劉秀瓊、何舒雯、許永聰、竹幼婷
公視/陳姝君、馬台興、彭耀祖、林靜梅
民視/陳佳誼、鍾清淦
公視/賴淑敏、周明文
國際新聞報導獎 (5個)
公視/陳廷宇、陳立峰
公視/周傳久
民視/謝秀棋、游文章
民視/陳佳誼、蘇祈發
中天新聞/許書婷、江明珠
新聞主播獎(2個)
民視/ 陳淑貞
中天新聞/李晶玉
廣播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5個)
正聲廣播嘉義台/劉怡妙
漢聲廣播/高瑞麟、劉秀蘭
正聲廣播台中台/陳慶芬
正聲廣播雲林台/李柏毅、高盈楹
港都廣播/翁碧蓮、程明智、賴昌邦、萬承欣、何建華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5個)
正聲廣播嘉義台/陳建谷
復興廣播/黃金鳳
綠色和平台灣文化廣播電台/管中祥
教育廣播花蓮台/吳采璋、黃凱昕
正聲廣播高雄台/謝慧瑩
在平面媒體方面,採訪報導獎以報紙佔優勢,雜誌只有天下雜誌一家入圍,國際新聞報導獎則相反的以雜誌較佔優勢,至於新聞攝影與評論獎,都由報紙囊括。
在電視媒體方面,中公視、民視獲得入圍數目最多,另外中天新聞入圍兩項,華視入圍一項。
在廣播方面,以正聲五件成績最好、另漢聲、復興、教育花蓮台、港都與綠色和平都各入圍一件。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今年延續去年作法,再度與政大傳播學院合作進行遴聘評審。三組15位評審歷經近一個月的辛勞工作,經過兩次分組會議的熱烈討論,才選出目前的入圍名單。最後的得獎名單,將在入圍記者會之後舉行的第三次分組會議中,由今天公布的入圍名單中產生。
頒獎典禮將於十二月八日〈周四〉下午2:00在台北市紅樓劇場2樓舉行,典禮將由廣受各界推崇,向來關心台灣媒體生態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發表演講揭開序幕。為激勵台灣新聞工作者精益求精而存在的卓越新聞獎,非常需要大家的支持。十二月八日下午2:00,歡迎各位關心台灣新聞媒體發展的朋友一起蒞臨紅樓劇場,共同分享得獎者的榮耀,在祝賀優勝者的同時,也為所有辛苦的媒體工作者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