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協、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及媒體改造學社7月21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宣佈所發動的力挺中時員工爭取勞動權連署活動,已獲四百多位各界人士支持,其中包括許多過去經常在中時寫文章的知名寫手,並期盼各界繼續連署。三個團體接下來將推動寫手拒寫「菁英報」行動。
三個團體發起要保障勞工權益、要落實產業民主、要成為社會公器的「三要」連署,聲援遭中時資方在六月十八日片面宣布裁員二分之一的中時勞方。媒觀董事長管中祥表示,中時裁員事件反映媒體財團化後背離社會公器角色、犧牲勞工權益,基於保障勞工權益即是保障讀者及社會公共利益,他呼籲中時員工全面加入工會,中時資方應與工會簽訂保障勞工權益、維護媒體品質的團體協約。
記協秘書長劉嘉韻指出,中時宣稱將轉型為「菁英報」,但卻傳出接下來半年還要進行第二波裁員。所謂「菁英報」結果很可能會是小報化、泡沫化,她呼籲中時資方公布財務資料,否則不能以財務作為裁員理由。
媒體改造學社代表邱家宜從另一角度切入,指出台灣政府及人民應改變對報紙社會角色的認知,報紙不是一門生意,而是民主社會的公共領域。中時裁員事件是台灣報業傾頹的警訊,社會不可坐視。除商業化經營,也可效法創立英國衛報的史考特家族,將報紙交付信託,轉換成公共資產。此一結構性轉變,讓衛報成為世界一流報紙。媒改社多年前即呼籲兩大報第二代應效法英國衛報,成就余紀忠與王惕吾的文人辦報美名。她期盼台灣社會能藉由社會力,催生台灣的「史考特家族」。
前中時員工也是著名寫手的傳播學者郭力昕指出,他不認為中時重視菁英,中時及中晚過去都曾有菁英論述的版面,但後來均因業務考量被撤掉,以其過去作為來看,中時資方並不在乎「菁英報」,宣稱轉型為「菁英報」,只是託辭。
中時工會日前以五票之差無法發動罷工,目前工會成員以藍領員工為主,工會理事陳文賢在記者會中呼籲中時的記者、編輯等白領員工能站出來對抗資方不合理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