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和中央通訊社主辦的卓新論壇,九日舉行「後新聞局時代廣電政策」系列座談第一場,從「黨營」、「國營」到「公共」,談公營廣播、通訊社應何去何從?

  卓新獎董事長陳世敏首先指出,傳媒是必需品,但台灣的媒體思維趕不上媒體發展,傳媒定位迫在眉睫。

  隨後,前中央社董事長蘇正平表示,對中央社等所謂「公共媒體」指派人事者和立法者對何謂公共媒體的概念其實並不清楚,使媒體常常得屈從非專業的要求,對經營者造成很大困擾,公共媒體精神無法體現。

  蘇正平更提出「國民媒體消費券」構想,為公共媒體籌募經費。

  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表示,中央社預算60%來自政府補助,40%自籌,因此除了國家性、公共性尚未釐清外,中央社又多了商業性的考慮,不能免於潮流的需求。

  他建議,未來中央社組織型態可參考法新社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公有公營制的精神和做法;此外,要達到公共媒體指標,中央社財務專業營收必須自主自足。

  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高惠宇感慨,台灣天生沒有公共媒體的制度和環境,想要效法BBC收取收視費不可能,而在社會上對國家認同還有歧異下,很難辦理一個社會都能接受的公共媒體。她同時說,央廣受限於法令,無法發展為外語頻道,令人遺憾。

  前央廣董事長鄭優認為,公共化不能無限上綱,政府的角色是維護公益,公共媒體也是如此,兩者目標應是一致的,沒有互相排斥的問題。而目前三家廣義公營媒體都是以財團法人型態經營,體制問題不大,值得探討的是選出最理想的董事會成員和執行長人選,明確劃分權責。

  鄭優同時表示,央廣代表台灣對外發聲,必須忠實向外傳達政策,但不同政黨執政,某些重大政策往往隨之改變,他認為央廣董事會任期如與總統一致,將可避免立場的扞格。

  公共電視研究員程宗明以BBC、德國之音、日本NHK、加拿大RCI等國際廣播為例說明,這些公共媒體既符合媒體專業,同時也是國家政策傳達者。他表示,公共媒體做商業體制不敢做的,特別是央廣和中央社的價值在服務媒體本身,因此台灣公營媒體更值得國人支持。

  法新社前駐台辦事處主任楊欣欣表示,財務獨立就不受制於人,中央社如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和獲利,可成為台灣有代表性的媒體,服務國外的媒體和受眾。

  值得一提的是,陳世敏表示,這場座談會是他從事媒體工作40多年來的盛會,雖然規模小,但還是他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媒體「董事長」齊聚一堂,而且是「藍綠」時代的董事長都包括在內,相當難得。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