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真曾獲得「2009年曾虛白新聞學術著作獎」,亦同時擁有20年資歷的資深媒體人,現投入學術圈進行收視率批判與台灣科學傳播社群等研究。《科學月刊》創刊元老劉源俊教授譽林照真是「有理想、抱負的作家與學者,是撰寫《科學月刊》與台灣科學社群歷史的不二人選。」

不過,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周成功教授認為,從最近美國牛肉、H1N1疫苗的亂象來看,台灣的科學素養還停留在相當原始的理盲階段。但他也讚譽林照真撰寫的《台灣科學社群四十年風雲》與龍應台所寫的《大江大海》同樣是「向失敗者致意」,點燃現場對台灣科學教育的省思與爭論。

周成功表示,台灣現今社會仍處在過去落後的時代,林照真一書雖詳細擘畫了台灣科學社群在科月40年的努力,可是當前台灣國民科學素養卻與預設有落差。顯然當今民眾對於科學的認知仍留原地,與40年前《科學月刊》的「科學救國」預期背道而馳。

《科學月刊》創辦人之一林孝信則表示,21世紀開始,東方台灣的科學社群正在世界上發光發熱。《科學月刊》有特殊時代意義,不單單肩負科學傳播的重任,也同時代表著台灣特殊的科學文化現象。因此科月長年建構台灣的本土科學的論述具有相當的貢獻,這是科月長年的努力成果。

林孝信補充,雖然台灣的科學教育成效似乎未明,「但我們沒有說失敗的權利,因為我們仍須努力。」前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回憶當時念台大碩一時也曾加入《科學月刊》團隊,負責國內外學者聯繫工作。黃碧端認為台灣當今社會的科學水平確實仍處在「理盲」的階段,是未來科月可努力的地方,但不代表科月40年的耕耘是失敗的。

[b][size=small]篳路藍縷的《科月》 澆不熄的台灣留學生熱情 [/size][/b]

回顧《科月》創刊的1970年代,中美斷交,台灣孤立無援,在資源貧乏的台灣社會中,科月就是在這貧瘠的環境中悄悄地茁壯。林照真於書中娓娓談到,一群台大物理系的學生懷著「科學救國」的精神與熱情,自海外創辦台灣第一本科普刊物《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歷經多次財務危機,期間最慘烈莫過於1971年保釣運動,多位《科月》創辦學生也加入保釣行列。《科月》的保釣行動也被當時台灣政府視為左傾運動,導致林孝信護照遭外國領事館扣留,將近21年的時間無法回台,也同時喪失了美國大學博士班修業資格。

《科學月刊》也被當局定調為左傾刊物,其科學知識傳播性質完全遭到忽視,導致《科月》在草創期初刊資金的籌措上遭遇史無前例危機。

《科月》人不放棄,當時元老們胼手胝足地籌措資金,尋找免費編輯場地,其中前清大物理系教授李怡嚴更奉獻自己的存摺給《科月》,為的就是實現科學啟迪民智的理想

《科月》的科學思潮也交棒給後來當今知名學者,諸如台大校長李嗣涔、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以及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等,這些學者加入了《科學月刊》的行列,也開啟《科月》新的歷史扉頁。

李嗣涔回憶,《科月》創刊,時值高中,當時經常參與《科月》讀者數學解題專欄活動,解開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李嗣涔受到科月的啟迪,發現數學不是單純套套邏輯,其實數學也可以很好玩,更沒想到日後竟可以成為《科月》的作者群之一。

[b][size=small]《科月》下一步:推廣科普教育 深化人文素養[/size][/b]

其實周成功教授對於台灣科學教育的質疑也不無道理,《科月》雖然紀錄了台灣四十多年來科學教育的發展歷史,也影響著後起之秀接棒《科月》,接續台灣科普傳播的志業。但從前陣子莫拉克颱風台灣民眾以及媒體對氣象局無情的攻訐的看來,台灣理盲而濫情的政治文化壓垮了台灣理性思維的科學邏輯。

科月40慶祝會也同時請到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柳中明教授,對近年發生在台灣的暖冬以及天災迷思提出演講。柳中明指出,全球人似乎皆壟罩在「氣後憂鬱症」的氛圍之中,台灣在2009年12月的平均氣溫在IPCC(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的數據統計上其實是屬於正常平均溫度的範圍內,並非如媒體所渲染的「暖冬」現象。

柳中明呼籲《科月》應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消解民眾對氣候變遷的疑慮。全球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濃度確實是在逐年增加,的確值得注意,但大眾媒體的過度報導會造成民眾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去敏感化,《科月》可以此為努力方向,長遠地培養民眾科學素養與理性思維為最終標的。

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也鼓勵《科月》,未來《科月》成為亞洲區科學主流,指日可待。可是「台灣『雲端』科技起飛,科學的價值已遭私人企業以及政府介入、分食。」曾志朗強調,科學要有自我的獨立性,否則人會因為有了知識,而造成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會因此擴大,是未來《科月》應關懷的人文終極目標。

(特約記者蕭裕民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