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徵稿啟事
嘿山寨.慮消費:生態、科技與文化政治
會議日期:2011189日(星期六、日)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會議地點:真理大學
聯絡電話:0983-633-803(林純秀秘書)
學會網頁:http://www.csat.org.tw
1. 本次大會可接受的提案形式有:論文圓桌論壇工作坊等三種。論文摘要及圓桌提案截稿日期:2010610
2. 論文投稿者請寄中文摘要(800字以內),首頁左上方註明欲參加之子題或開放議題。並請附上作者簡歷(brief CV)(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可利用後附之「文化研究年會投稿摘要表」。
3. 圓桌論壇及工作坊之提案,則請附上構想、引言人名單與提案人簡歷。
4. 本年會發表論文及摘要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
5. 投稿和提案請以e-mail 寄到文化研究學會信箱:csa.taiwan@msa.hinet.net主旨請註明「投稿文化研究年會」,並註明投稿子題或提案名稱)。
6. 論文摘要(經年會籌備委員會初審後)審查結果公告日期:201075
7. 論文全文截稿日期:20101130
8. 若有任何詢問,請逕行與學會秘書處聯繫。並請參考文化研究年會議題規劃。
 
Playing Shanzhai, Critiquing Consumerism:
Ecology,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Politics:
 
嘿!「山寨」正紅火燎原!這個近年盛行於華人文化圈的字眼,傳達的不僅是粗陋模仿、勇於造假的意涵,還帶著不怕丟臉的豪情、本當如此的霸氣、低價逐利的求富動力、追趕時尚的熱情、湊合使用的巧思、土法拼裝的創新、東西混血的曖昧,乃至於搞怪出名、顛倒乾坤、戲謔嘲諷的幽默、對主流既迎且拒的姿態,甚且是一種草民質問的精神。相較於piracy, mimicry, camp, pastiche, masquerade, making do, everyday tactics等西方學術概念,「山寨」這個竄起於華人社會與全球資本文明之衝撞中的意義與實踐叢結,更顯其草根勁道和在地氣息。
無論是當紅的山寨手機、山寨汽車、山寨春晚,或是名牌A貨、大補帖、周星馳現象、Kuso等元素,都可以匯流進入「山寨文化」,形成理解當代華人社會動態的關鍵場域,擴大來看,也是掌握全球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競爭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及生態後果的重要線索。因此,「嘿」不僅是一種輕浮的笑謔驚嘆,或是輕視的貶抑喝斥(黑心貨的恐懼),也可以是一種狐疑尋思的探問。
「嘿山寨」,召喚著所有置身生產和消費相互推擠的巨大漩渦而難以脫身的人:我們該如何自己的處境?山寨文化的階級風格如何形構?仿冒兼創新的科技動力何以運作?潮流消費的文化政治怎麼開創?這一切以湊合方式迎合消費品味以求取財富的生產狂潮,又如何衝擊著已然危急的環境生態?
隨著山寨產品及文化在巨大的經濟引擎推動力下蔓延滋長,各種有關品質堪慮、安全與健康危害、偽劣假冒、侵犯智財權、醜怪難堪、道德淪喪、生態污染、自然剝奪的「憂慮」,不斷衝擊著消費端的大眾。山寨文化的豪放歡慶之內,有著普遍的消費焦慮。「綠消費」及慢活、樂活、生機飲食、公平貿易、消費者運動、省碳節能、反基因改造等新倡議,勾勒出當前「慮」消費的圖景與心性,以消費為場域的生活革命是否已然到來?這是人類出路的理想前景,還是泛道德規範的緊箍咒?
於是,徘徊在「嘿山寨」與「慮消費」之間,本屆年會鋪展出一個橫跨全球勢力與地方回應、製造與消費、經濟與文化,乃至於科技與生態之間的發表平台,邀請大家來思考、研究、討論與反省。
 
年會議題規劃:
(一)道德消費與綠公民
隨著市場全球化,大陸黑心貨、美國牛肉進口、基因改造食物,引發消費者的焦慮與不安。另一方面,因應地球暖化、熱帶雨林消失、瀕臨絕種生物等生態危機,節能省碳、動植物保存等,要求改變日常消費習慣。消費不再僅是資訊不對稱下的個體選擇,而是關乎集體福祉的制度學習與創造,也是個人的道德重建與生活改造。
(二)影像、展示與地方行銷
從「台灣新電影」裡的淡水和九份,到晚近影視產品中的高雄和台北;從人文地景的移情,到城市奇觀的打造;從藝術創作的浪漫書寫,到精心操作的地方行銷。影像、空間、政府與商業正交織出一齣華麗懸疑劇,有待推理和解密。
(三)社交媒體的文化/經濟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席捲全球與台灣社會,更已成為年輕世代生活世界裡的要角。與其不斷地在後追逐數位傳播一日千里的足蹤,又「推」又「噗」;回歸社會理論(social theories)視野的紮實解析,探索社交媒體的文化、政治與經濟課題,或許更能促成進步性的社交/會行動(social actions)。
(四)全球城市高房價的社會文化現象
全球城市的房價,近年來在跨國資本的炒作下屢創新高。描寫中國大陸高房價問題的電視劇《蝸居》迅速走紅、北京青年的「蟻居」現象、台北方興未艾的「豪宅風」,以至港台兩地發動的「無殼蝸牛」運動,皆反應房價不僅是關乎市場供需、資本積累與福利制度的政經議題。本子題歡迎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探討此波高房價對於亞洲全球城市發展及都會生活造成的種種影響。
(五)水‧都市‧文化
自人類文明之初,水即扮演著關鍵角色,河流對於人類都會聚落,提供了飲水、食物、交通、肥沃土壤…等各項生存資源。十九世紀末期起,世界各大城市聚落的人口快速成長發展,時至於今,臨河海之大都會,如北京、台北、新加坡、曼谷、開羅、威尼斯、巴黎、紐約…等,皆已發展成各區域之超級大都會(mega-polis)。應運而生的是都會過度開發所造成的各項嚴重問題,如對都會周遭資源過度消耗,使得自然生態改變、溼地乾涸、都會周邊沙漠化、地層下陷、鄰近區域水資源遭都會搶奪、城鄉差距加大等現象。此外,強權與上游都市,以高科技水利系統攔截鄰近區域水源,造成了自然與社會資源極端不平等、不平均分配,大都會利益凌駕鄉村等問題,在一個對地球資源過度開發眾聲伐韃的年代,此類相關議題特別值得探討。
(六)國際雙年展的文化消費與被消費
第七屆台北國際雙年展(Taipei Biennial)將在20109月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此屆雙年展,援循其慣例以一位台灣策展人搭配一位外國策展人共同策劃執行,將廣邀國際與台灣在地藝術家共同參與。此屆北市雙年展將與前一屆(2008年)同樣地以無題雙年展面貌登場,有如一部無題著作、無名人士、無題的藝術作品。策展人表示,此屆雙年展以「營造出不明確的暫時情境」為前提,目的在串聯不同獨立藝術空間與組織、處理與回應「藝術生產狀態」問題,並檢驗雙年展機制本身的歷史意義,同時囊括一個名為「人造衛星計畫」子題。此屆雙年展是否將對贊助支持歷屆「展覽衛星」的台北市政府與人民「母體基地」,雙向且有效地互動回應,抑或如同過往的經驗,單向地吸取資源養分而無實質文化、藝術、社會貢獻,將會是個受矚目的發展。
 本子題不僅將就每兩年耗資千萬的台北國際雙年展,十四年的發展軌跡,探究其對台北、台灣、甚或對國際社群可能存在的積極或消極貢獻,亦將徵集以探討雙年展機制為題之論文,如對世界各大城市雙年展(光州、上海、新加坡、杜拜、雪梨、威尼斯等)所營造之周邊正、負面效益,如城市行銷、專業社群培植、社會行動回應、文化意義再造、藝術市場刺激等提出檢視。
(七)數位科技與監視
當視聽效果逼真的電影《全民公敵》意圖取代文字小說《一九八四》,成為大眾監控焦慮的想像標的,我們已在現實上隨著個人GPS和手機監控系統的問世,進入了小說和電影場景,無所遁形。科技、權力與倫理的尖銳緊張關係,正在漸次引爆。
(八)身體成癮與健康治理
正常有紀律的身體,被理解為健康的不二法門。身體的正常化與規訓化預設了日常生活實踐裡的知所節制(涉及計算、規劃、自律),並藉由健康論述進行指認、評判和確定。然而「癮」影的壟罩及焦慮緊隨在後,就連「節制」本身也都可能變身為「癮頭」,成為可被治理對象。癮的禁制涉及但不僅止於健康治理,以健康形式現身的治理(如戒煙、控制三高、好睡眠等),涉及對於邊界的挑釁與劃限。
本子題歡迎各類被看作「糟蹋」身體的研究發現與實做,並鼓勵提出身體重新上癮的渠道和道德對話的基進可能。
(九)新興宗教與文化展演
新興宗教常在主流宗教或傳統宗教無法迎合民眾需求的情境下出現,以適時對應的策略和新組織運作模式,乃至於展演型態,在社會中展現自我信仰價值觀,吸引跟隨者。新興宗教在類似正版的「正統」與仿冒的「異端」之間擺盪,激發出值得深入探討的台灣宗教文化多元蓬勃發展現象。
(十)性/別
199510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成立時創發「性別」一辭,其中的斜線凸顯「性別」並非簡單的「兩性」;「性別」與「性」的複雜關連及兩者的不可化約為一;「性」的多元異質和內部差異;「性」與其他「社會差異」(階級、種族、年齡等)的複雜連。15年來,此一「性別」概念已複雜化在地學界及社運界關乎「性」、「性別」、「身體」的思索與爭辯,並培力無數性/別少數、怪胎酷兒,進而型塑各種站穩邊緣、反抗主流的基進論述。本屆年會邀請各界重訪「性別」,探討「性別」政治效應、「性別」文化研究及其相關議題。
(十一)從/以原住民處境思索文化與自然關係
總在強風巨水的衝擊後,人們才被迫面對災難。但從八八風災事件上,我們目睹了無聲的自然與長期被體制壓迫的原住民的生存權在面對發展主義霸權的無奈。藉此子題,我們企圖展開以下重要議題:
  1. 或從思想高度、或從資本主義社會形構的具體發展脈絡中思考原住民文化何以被天性化(naturalization)而卑屈於文化化(culturalization)的發展主義(包裹於文化創意產業、休閒文化等美麗措辭)。
  2. 或從台灣環境保護、社會運動的實踐中,思索原住民生存權與自然生態正義權間的新關係。
  3. 或從都會原住民運動的經歷中,思索漢人vs原住民二元對立下,更為深刻的階級壓迫關係的族裔化來剖開原住民文化被文化化(以各種傳統文化之名弱化)的外殼,探究他們在居住與土地、自然的使用方式給予我們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所帶來的反思。
  4. 或與上述相關議題。
(十二)開放議題
 
本屆年會籌備委員:
王志弘、陳俐甫、劉亞蘭、王榮昌、林純德、郭秀鈴、黃宗儀、魏玓、李根芳、陳惠敏、戴伯芬、何東洪、殷寶寧

相關連結:http://hermes.hrc.ntu.edu.tw/csa/conference/index.asp?C_ID=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