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視論壇節目有很多名嘴。號稱反映社會各造聲音的論壇經營幾年以後會變成今天這樣,除媒體立場因素以外,還有誰比較會掰以及誰比較能爆料和哪些主題比較適合衝收視率等因素。

  其實從媒體是公共論壇的精神來看,還有很多因社會變化而產生的新興被忽略者需要更公平的媒介使用權,移民照顧者(俗稱外傭,但有歧視意味)的工作生活品質也許是個例子。移民照顧者在台灣被當成奴隸早已不是新聞,因為被這樣對待而產生的意外與糾紛也屢見不鮮。移民照顧者不了解文化、語言又不通,這些生命我們不好好對待,還要他們擔負照顧生命的工作,發生很多問題。花錢的人從不認為須要有生命的平等在其中。這個問題會隨人口高齡化而越來越嚴重。

  若是我們真的平等待人,若是我們真的看重移民照顧者的適應能力不足就應該幫助他們,若是我們了解不重視他們對台灣社會的衝擊,我們就要想辦法改變這一切。我們不願這樣想,天天防人家逃跑、防男朋友、防偷竊、防…,然後要人家二十四小時隨侍在側。表面看我們贏了,但真是如此嗎?

  近來消費券該發給誰的問題也引發我想到,除了有身分證的人以外,其他人有沒有上媒體的權利呢?他們不也是近乎長期生活在這裡的一群人嗎?誰來重視他們的處境和想法呢?也野L們的表達能力沒有名嘴好,這可以構成他們沒有資格使用電視媒體作為公共論壇的原因嗎?找翻譯可以吧。他們很忙不會被主人「放出來」可以成為原因嗎?總有可以解決的辦法吧。這和找個廣播頻道讓他們自己去「打嘎落」發洩一下事是不一樣的。因為那並沒有和這個社會彼此對話。

  想想看,有一天一位或幾位移民照顧者能和學者專家平起平坐的在電視螢幕出現,大家一起討論我們今後應如何幫助移民照顧者以及如何幫助台灣民眾了解他們的文化,這不是美事一樁?而不是只有金毛白皮膚的,被認為高台灣人一等的才可以「媒體請上座」。那表示在我們的心目中,媒體使用權是真的公平的,也表示這真是一個有社區感的社會,也表示我們的電視媒體不是掛羊頭的公共論壇,也表示我們看見電視可以做更多以前不做的事來發揮功能反應社會變遷的新需要。

  到底還有哪些被電視忽略或扭曲的弱勢媒介使用者,要不要來數數看?也想想看有哪些新方法促成我們彼此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