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的電視新聞媒體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衝收視不太管社會變化的,例如兩位影星的婚姻可以天天報每節報,吃喝麻辣不管肉燥加豆腐乳對健康怎樣都報,甚至說一種漢堡可以吃了不用運動就健康也報,報到失去收視力為止。第二種是跟隨政治與政策話題「內」而走,因為要收視又沒有人力和思考力想更多了。所以政府說消費券,就一直報消費券,加上贊成與反對的或者選邊站,再配相關有收視率的消費新聞,甚至憑想像自創新聞告訴大家那是新流行,就這樣完成報導節目。第三種是有可能走出前兩種而提供觀眾更前進思維的,但並不多。

  以拼經濟話題來說,一直報導拼經濟有幾個危險:一是過度重視財富,使更多人只認識錢不認識人,甚至拿命換錢。二是拼生產製造屬二十年前的思維,是大陸還沒開放時的思維,想再生產製造和大陸比賽嗎?其實台灣需要經濟,但當台灣沒有挪威的石油,沒有大陸的人力,沒有芬蘭的創新,至少把已經有的建設維持好,把生活態度改變得人道一點,讓台灣在中國大陸旁邊成為一個以生活品質吸引人的地方,是不是更能吸引人來而自然有更多新經濟的可能呢?這個生活品質的表現包括互信、熱誠、利他,少汙染、少紊亂、少吵雜,願意誠實繳稅、不要貪污,一個讓人覺得舒服的生活環境。

  過去有人以除了錢一無所有,來形容眼光只有拼經濟的人,但反過來說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成為,沒很多錢而有生活品質的富人呢?北歐五國的生活品質已經在無數的刊物和民眾的實地走訪感受得到生活品質,之前大家比較相信物質財富可帶來生活品質,可是這五國的人,富有「互信、熱誠、利他,少汙染、少紊亂、少吵雜,願意誠實繳稅、不要貪污,一個讓人覺得舒服的生活環境」是源於仍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之時,可見窮人固然要幫助使他們不非常窮,但是一味講拼經濟,帶來的可能是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

  拼經濟是選舉口號,也是必須面對的事實,但是生活圖相只看經濟就有經濟?經濟很不錯的人還要七億,這讓我們看到什麼?不景氣的衝擊應讓我們看到更多社會的真實,包含人的關係、道德與價值倫理,政治人物為個人利益而上班做夢都喊拼經濟以博取人心,可是新聞媒體職責的核心價值是什麼?能不能幫大家找到一些不同於搜括選票的說法,甚至更露骨的對現有拼經濟政策思維,提出對它價值的挑戰,找到財富與意義兼具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