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轉業,就請先忘掉自己做過記者這一行」。擔任線上採訪記者10多年,如今離開記者工作崗位多年,心中仍常存不捨與難過,但我堅定要走出自己的另一條路,不過若有人問我想再回新聞圈嗎?我會遲疑許久,也許是我一直無法跨越過,曾經擔任記者心中的那道最大障礙。
10多年前,報禁開放、電子媒體百家爭鳴的年代,媒體記者被視為崇高且熱門的職業,工作自由、加上「無冕王」的光環,對媒體工作心生嚮往的人不在少數。不過在記者光鮮亮麗的外表,其實也必須承擔超時的工作、不斷追逐新聞的壓力,媒體界常盛行一句話,記者是不能做一輩子的,長江後浪遲早會將老人淘汰。
但對我來說,這股長江後浪來的很快,37歲自認採訪正值經驗成熟期,就因報社民營化,面臨離開採訪工作的窘境;當同仁們一個個轉任他報或他途時,高雄市僅剩我一名原留下的男記者,苦守報社,但最後仍不敵報業環境的不佳,毅然決然離開自己最喜愛的採訪工作;相較於當初為進入這家省屬報社工作,放棄之前的民營地方報,2年長期高雄市往返旗山鎮跑新聞,如願回到高雄市工作後,但不及5年的時間,卻馬上要面臨轉換跑道,其實內心是百感交集。
現在有多數媒體人都有危機感,尤其是這幾年大環境欠佳,祭出優離、優退政策的報社似乎成為減少報社負擔的主要方法,尤其關門倒閉的媒體更不在少數,媒體人轉職本來就持續不斷,更是蔚為風潮。但在轉行的同時,有人一去不回頭,也有人三五載之後,再度回鍋當記者,這也許是記者工作的特性,因為記者的工作是有利基性(Nich),不管那條線,工作內容隨時可以銜接得上,絲毫不用擔心因為中途轉業會脫節太久。
由於工作性質使然,記者離開媒體後最常棲身的職位,以行銷、企劃、公關等創意工作最多,沒有門檻限制的業務人員也是一個出路,因此也有不少同業轉行擔任保險工作。自己就曾在離開報社期間,接獲曾是線上記者電話告知要拉保險,有時心中會感受到絲絲的「涼意」,並非無視保險員也需專業素養性的工作,那種「涼意」就像告訴自己,我應該要開始思考,我與採訪工作已無緣,我的人生已出現十字路。
多數記者在轉換跑道時,最難克服的就是心態調整,若一下變成平凡的上班族,除了要調整工作方式,也必須放下身段;自己就讚佩身邊一位記者好友,他在離開新聞圈後,並未對本身是新聞科班出身,以及新聞工作仍有所留戀,花了5萬元去學習整骨推拿的技術,現在他在中醫院工作,收入頗豐,還計劃自己出來自立門戶,專門替人整骨推拿,令我也不免讚服他的勇氣。
同業的勇氣,讓我開始萌生轉業的念頭,因為以目前媒體的發展,記者已不再是一個好行業;曾有記者笑稱,跑政治新聞的記者,有可能被納編為政務官;跑消費財經新聞記者,可能到企業去擔任發言人或是公關經理,但對我跑了10多年的社會新聞來說,雖曾有念頭想過去報考司法官,但卻又難以有再拾書本的勇氣。
雖然心中不停告訴自己,是應該要在前方十字路口選擇時,但我總缺少那股勇氣,我想也許是我一直無法跨越過,曾經擔任記者心中的那道最大障礙。
離開新聞圈至今多年,雖然同學與家人仍常會說我勇氣不足,但這些時間,我想我會記錄成我最精彩歲月;除了完成研究所碩士學位,還為候選人抬轎寫新聞稿,擔任過候選人辦公室主任、市府副市長室秘書、運動協會秘書,以及2年的教育局秘書工作;記者的工作歷程,讓我培養出如何能面對第一線採訪的記者,能很快的找到他們的需求,尤其在撰寫新聞稿上,我充分滿足記者的撰稿需要,也因此自己雖離開新聞圈,但其實還是從事與記者相似的採訪工作,我除了每天要撰稿,最大的不同,我還必須面對記者給我更多的工作。
記者轉行至市府等相關單位工作,大部分扮演局處與首長的新聞發布工作,如果讓我來加以定位,我認為就像是產品包裝的行銷,還有重要的公關工作,要呈現出好的一面,要將不好的加以掩飾,但在新聞業逐漸面臨簫條,爆料與投訴當道的現今媒體走向,其實並不易。
記者轉行,但又要回到必須要與記者相處的工作,我覺得自己要有一番心理的調適,其實變成一種很微妙的相處哲學;以前大家是新聞上競爭的同業,如今轉成可能主宰你是否適應這項工作的挑戰任務時,對我來說,當初並不適應;但因我用心與記者相處,每天要求自己至少發布兩則的單位新聞稿,漸漸受到記者的認同,但相對工作變的繁雜,若以薪資與工作時間相比,其實擔任記者較無上班拘束的時間性來看,我覺得能再回到新聞圈,跑出自己滿意的新聞,其實仍是我的最愛。
記者轉行原因,若以南部的情況來說,大部分都是面臨報社裁員,否則記者這行做久了,很少人會自願離開。也有是報社體質不佳,廣告當道,記者必須業採合一,受不了廣告業績的壓力,自好自行求去。
但能轉業成功的,以自己在新聞界十數年,看到與聽到,那是微乎其微;不少離職同業若能壓對寶,利用認識民代幫忙,可以重回新聞界,甚至有機會調至市府從事機要工作,只要找到「好老闆」,反正局處原本就是「天下無大事」,也落得清閒。
從十幾年線上採訪工作,調至市府單位工作,對我來說,我就必須忘記我曾做過記者這途,尤其教育局身負教育政策大計,記者又面臨教育線需稿的壓力,尤其大報記者的獨家,地方報記者的廣告業績,讓站在教育第一線,為教育局新聞行銷的工作並不好做。在教育局兩年的時間,面臨到與每位不同記者種種相處的方法,對我來說,雖是早已得心應手,但我仍常會想著再轉業。
從事新聞工作十幾年,記者轉業這個話題,我能給經驗並不多,平常多累積自己基礎,如人際關係、經歷的累積都很重要,有助於日後轉業做準備;若是語言能力佳者,更可以幫自己在轉業後加分,傳播科系「新聞感」較比其他科系來的好,不一定要從事媒體工作,公關公司、助理、秘書也都是很好的一條出路。
其實直到現在,我對記者工作很難忘懷,記得剛離開新聞圈第一天時,早上起來第一件,竟是我想著要如何面對今天的採訪工作;如果能讓我說說對跑新聞有何回顧,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高雄縣大樹鄉一位國小學童,因母親過世,父親入獄,三餐僅靠外婆拾荒的新聞。
當時我正好剛踏入新聞圈,接獲村長告知後,我馬上跑到這位男孩的家中。由於當時整個社會福利體系尚不完整,媒體資訊對外欠缺,尤其我看見這位小男孩,衣衫破舊,握著年僅3歲的妹妹,最後還發現小男孩右腿有彎曲的缺陷,當時眼眶竟跟著泛紅;雖在地方報跑新聞,不過我將小男孩的處境寫出後,讓我意外的是,竟有多達百萬的善款寄至村長的家,指名要幫忙小男孩,讓我感動的是,小男孩事後拿了一些水果,遠從大樹鄉跑至高雄市報社,並跟警衛說要找我。看到小男孩後,我感到很意外,接過水果,也要他趕快回家照顧妹妹。
看著小男孩離去,當時心中感到很酸;小男孩讓我體認到,記者執筆的影響性,每天想著要獨家新聞時,我也開始對這個社會關心,許多新聞陸續報導後,也受到政府的重視。多年前,我曾接到小男孩打電話給我,他告訴我他要考高中時,我才知道小男孩已長大,他說是我讓他覺得被在乎,我要他好好考試,就是對幫他的善心人士最好的報答。
做記者,上班的時候是記者,下班就沒人知道你是記者;現在我也用這種方式來調應自己,不同的是,我決定轉業後,上班與下班都不是記者,心情反而更會海闊天空;以前擔任記者工作,得到許多,但也失去更多,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大夢,現在的我,較樂於目前在大學兼課的生活,還有想著如何將文化創意與產業結合,經營自己長久以來昐望投入的行業。(本文轉載自高雄傳播學院「門內門外—當記者走出媒體圈」一書,2007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