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許多大企業不斷裁員、整併來度過寒冬,在百業蕭條中,媒體更是受到劇烈的撞擊,早在三年前,《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就發表了2005年成長與衰退的工作調查,很多年輕人嚮往的媒體工作被列為十大衰退中的工作之一,成了高失業風險的工作;主計處則在2008年11月宣佈,經濟連三季負成長,失業率連續五個月走高,人力銀行業者也說農曆年前恐爆發大規模裁員潮,包括:營造、金融、保險、資訊、通訊、傳播及支援服務等六大行業,淪為憂鬱指數最高的紙飯碗行業。

  報業則是媒體中萎縮幅度最大的,根據1992年到2000年SRT媒體調查,報業整體閱讀率從1992年的76.8%,一路下滑到2000年的59.4%,2003年剩下50.2%、2004年49.0%。新聞局2006年《出版年鑑》指出,到2005年12月底,國內固定發行1-7天不等的報紙家數從2004年的2524家,減為2442家,共82家停刊,1991年台灣每百戶平均擁有68.6份報紙,2004年降至35.4份,媒體縮編、裁員、關門屢見不鮮。

  在報業不景氣、廣告營收減少、報社陸續停刊之時,香港壹傳媒在2008年12月公布上半年度(2008年4~9月)財報,在香港、台灣出版業激烈競爭下,報章與雜誌廣告收入仍維持成長,台灣《蘋果日報》仍是全台最多讀者閱讀的報紙,上半年度營收6.15億港元(26.56億元台幣),較去年同期成長1.8%。台灣《壹週刊》也依然是全台最暢銷、讀者人數最多的周刊,上半年度營收擴增至1.30億港元(5.64億元台幣),較上年同期大幅成長11.7%。

產製新聞 觀念手法要創新

  不論《蘋果日報》的社會評價為何,但它確實創造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才能在媒體寒冬的逆境中成長。我在研究所進修時,有次老師隨堂調查,昨日看平面報紙的,只有五位同學,而看網路新聞的,卻多達二十多位,在這個數位時代中,資訊是以Web 2.0 觀念互動,亦即傳播者和閱聽眾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新聞內涵、產製與傳播管道已有別於傳統新聞,如果站在資訊最前端的記者,仍然因循老套而固定的跑新聞觀念和方式,勢必躲不過被淘汰的命運。

  在了解媒體大環境之後,我們再回頭檢視「三年內可能離職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這個議題。離職,不外乎主動與被動。主動,可能是生涯另有規劃,多半與個人志趣有關,在跑新聞過程中所累積的人脈、社會觀察能力、經驗、創意及是否自我要求學習第二專長,是最大的資產;被動,就是碰到了最不希望遇到的事:裁員。所以「三年內可能離職」的反思,就是如何在三年內不會遇到被裁員的狀況。

  存在主義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中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但是在工作職場上卻不是這樣,少了一個記者,或換了一個記者來跑線,報紙明天照樣出報,所以只有在工作領域上保持競爭力,不斷在專業上精進,創造自己的存在價值,才能強化個人的不可被取代性。隨時充實自己、擁有更多專長,也是現代求生的不二法門,不論是就業或待業、待在本業或計劃轉業的人,都應該要儲備能量,唯有隨時武裝自己,才能迎戰接踵而來的挑戰。

數位匯流 記者工作八爪章魚

  由於個人本身是報社的攝影記者,在此也想特別針對攝影記者本身談談。現今數位科技改變了傳播管道,也改變了新聞產製方式,近年來媒體的特質由於數位科技的影響變得更複雜、更多元化,這就是「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也就是將文字、圖片、音效和影像的各種媒體內容,由類比邁向數位化,透過網際網路整合到單一平台上的發展趨勢,相同的數位內容或服務,得以在不同的載具、系統(平臺)上傳輸;亦即將傳播、電信、資訊科技與資訊產業整合。如過去不相干的「打手機、看電視、用電腦上網」等行為,現在可以發展成數位產業,統統混在一起,打手機也可以看電視、看電視也可以上網、上網也能打電話,所有的數位媒體匯流在一起,在此數位匯流下,媒體產業也產生結構性的變化。

  報社開始要求攝影記者拍攝影音畫面以提供電子報使用,廣播記者被要求帶相機拍照提供給網路,電視台也要求記者在製作新聞的同時,寫好文字稿以供網路使用,數位匯流模糊了原先的媒介分工,改變了新聞產製方式,而新聞產製的最前線─記者─也不能只停留在過去傳統的新聞產製方式,對於自己的角色認知與要求也應該有所改變。

  另外我們檢視攝影記者在報社中的地位,似乎一直處於三等公民的地位,部份原因固然是報社長期重文字而輕圖片,但有部份原因其實出在攝影記者本身並不尊重自己的專業能力,安排、調片、思考僵化、麻木。資深媒體人、前勁報副總編輯林少岩直指「安排」和「調片」是攝影記者的兩種毒品,一個攝影工作者的創意、動力,以及專業的理念、道德都在日復一日的安排和調片中腐朽潰爛,不僅扼殺自己的工作權也扼殺了創意。能夠甘於「嘸魚蝦嘛好」的記者,很難讓人相信他還企圖在新聞攝影的領域中,追求更高更遠的專業理想。

專業攝影記者 先新聞後攝影

  攝影記者被認為是一種專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許靜怡在研究台灣攝影記者的專業性時,曾提出15點攝影記者專業:1.能完成拍攝任務;2.能建立人脈,避免漏掉重要消息或新聞;3.長時間有穩定而優異的照片品質;4.能承受壓力,接受挑戰;5.能具備新聞的敏銳觀察力,預知新聞的發生;6.動作快、反應快;7.知道那一張是好的新聞照片;8.能堅持不造假、不安排;9.能精準地呈現新聞現場的人事時地物;10.有能力自己蒐集新聞;11.用影像去說服別人、感動別人;12.有敬業精神;13.有「顛執」的性格,用心感受被攝者的內心;14.用大腦去拍照;15.能拍出自己想拍的東西。

  好的新聞攝影表現來自一個被充分授權,且以讀者為優先、勇於嚐試創新的攝影組。成功的攝影組必須是一個有能力蒐集新聞的單位,攝影記者首先是新聞記者,然後才是攝影。攝影記者要建立自己的線索通道、資訊來源網路。美國橘郡記錄報資深攝影組長、圖片編輯Marcia Prouse認為,優秀的新聞攝影是由一群以視覺影像為思考模式、用照片為傳播 工具的人去達成的,重點在於這些人必須是新聞規畫、新聞採集流程中的一員,並且參與決策過程,他們要懂得運用創新有趣的攝影技巧去強化報導的訴求。那麼,如何達想要的目標?Marcia Prouse指出5點:

1.攝影記者要主動發掘新聞題材。
2.參與新聞構思和規畫的流程。
3.給枯燥的新聞加點人味。
4.發掘生活周遭裡讀者視而不見的小事。
5.引起讀者共鳴,甚而讓他們起而行。

強化個人工作價值 無懼轉換跑道

  曾經看到一些新進的記者,跑新聞有一搭沒一搭,認為自己薪水不高,領多少錢做多少事,我都會告訴他:「這個圈子其實不大,你的做事態度大家都看在眼裡,只有領三萬元做五萬元的事,才有可能跳到四萬元的報社。」這就是維持競爭力的積極度。

  而「資深」代表的是「經驗」,但是對於經營影像思考的攝影記者而言,「資深」更多時候代表的是「僵化」、「麻木」。不同時間點、不同快門瞬間,照片就會不一樣,這是攝影記者每天面對的挑戰,攝影記者不是到新聞現場去「記錄」而已,而要千方百計的尋找更精確、更震撼的方式去「呈現」新聞的重點。

  一個攝影記者必須培養出專業的、自己的新聞判斷和行為準則。唯一的辦法只有作功課,各路線的事都要懂一點,因此必須有高度的好奇心,什麼都想多知道一些。新聞工作中,獨家採訪的機會是不多的;大多數新聞都在眾目睽睽、數十支鏡頭下發生,但每個人還是可以有獨特的眼光和角度,去造就勝人一籌的照片,有企圖心的記者不論在什麼新聞現場,都會積極尋找有助於畫面的視覺元素,不斷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這老掉牙卻十分重要的基本動作。

  所以,不論你在媒體中擔任什麼職務,不論離不離職,你是否創造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強化個人的不可被取代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