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施政之道多端,不是只有看電視、聽廣播、看報紙投書,就能體恤民情,就能化解民怨,就能治國!但政府的高層官員,本末倒置,卻樂此不疲,拚命作秀。此無它,就是討好上上級的歡心,澄清「媒體亂講」,乘機表功,表示做了許多事;亦藉此顯示讓文武百官「動」了起來,以示改革,其實不過是另一種「補破網」罷了。
譬如近來的行政體制大小官員,現在每天忙得人仰馬翻,不是忙澄清,便是忙更正(記者會),所提出的回應,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制式處理,像內政部就訂定「電視政論節目輿情回應機制標準作業流程」,還製作「流程表」轉發所屬參考,要求即時澄清政論節目對內政部的錯誤陳述警政署則鎖定註冊人數多達百萬人的PTT「八卦版」,拿出人民保母的耐心與愛心,針對鄉民提出的熱門話題,逐一解惑;農委會更花錢自製談話性節目,復設計一套「更正函範例」教戰準則等等,諸如類此的做法,幾乎是把媒體當成「假想敵」,作「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戰術演練,根本忘了媒體只是扮演「監督」的角色,提供資訊和公共論壇,不是「敵人」,尤其不是把媒體「更正」顛覆了,就萬事ok,天下太平!
執政團隊常把施政的負面因素,歸咎於媒體天天唱衰,讓人民感覺政績不好,於是改組府院黨發言人,並動員文武百官,制訂教戰守則(視同與媒體作戰),高唱要加強掌握輿情民意,以化解民怨。如果深入觀察,實與過去的官僚形式主義並無二致,譬如各部會勞師動眾,整天疲於奔命,忙於澄清或更正,或記者會,排班監看電視新聞與政論節目,甚至花120萬元的經費委託民間作收視調查,除了在逢迎上意(表示有做事),以保住烏紗帽,而對媒體亦是一種疲勞轟炸的施虐,佔據版面,以粉飾太平;至於有無時間辦正事或實事,有無落實庶民福祉,則無人追蹤聞問,在在忽視了政府應有的職責。
文官如此,武官亦一樣。像國防部還要求所屬每天清晨四點半剪報,七點半由部長高華柱親自主持輿情會議,周五尚有「擴大輿情會報」,各軍種統統到齊聽訓。與會將領猶自嘲,面對媒體戰場,「每天都像在敵火下作業,頂著鋼盔匍匐前進」。整天想的是如何「應敵對策」,如何讓媒體歌功頌德,完全無視媒體的守望、告知、教育的社會責任。
民主社會重視民意固是好事,政府自亦不能故步自封,傾聽民怨是一回事,如何化解民怨又是另一回事;各部會的重視民意,並非只有輿情蒐集,或即時回應的量化績效,而是有無貼切民意、造福庶民的政策。像政論節目、網路、電視及廣播新等,只能各代表一部分民意,不能偏聽。
事實上,行政院研考會就具有蒐集民意研析的功能,何況處理國家大政,並非只有注意細微末節或文宣,而是在良善的政策,有無能力執行,俾能達成符合人民需求的福祉,部會首長只要善盡政務官的職責,發揮團隊精神,努力落實執行政策,才是要旨。因此不論「看報治國」,或視媒體為「敵」,就大可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