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台灣傳播媒體賣藥或誇大不實的爭議時有所聞。除了製作者倫理以外,商業媒體體制也是助力。因為當媒體在商言商,必以吸引人賣廣告為經營準則,不僅插播廣告要賣,最好節目內容也賣。在這種經營邏輯下,中立客觀提供健康促進資訊的節目生存較為不易。丹麥一如其他西北歐國家,電視事業起源於公共電視,到現在公共電視還是主要電視媒體,由全民支出經費支持。丹麥公視(DR)善用資源,製播健康促進節目,而且發展鼓勵全民參與體驗的預防型節目,十足有心以媒體推動保健,防患於未然。這和賣藥和各種代言廣告充斥的媒體環境能給民眾的幫助實大異其趣。在丹麥第二大城Ųhus 的公視大樓,健康促進節目製作人賈斯伯接待了筆者導覽這個製播三年的節目。
 

這個節目名為Ha det godt中譯「一切都最好」,共有五位專職人員,每位編輯每三週出一個節目,晚間七點半播出,一集半小時。目的是鼓勵民眾良好的生活習慣,追求更健康的生活,而且是主動的做。開播前,不少健康促進節目常是找一位穿白袍醫生解說疾病和如何避免疾病。這種內容與形式讓人看了可能枯燥而且以疾病導向,談來談去都是病,似乎生活就是這些。因此,賈斯伯等人想到討論生病怎麼辦已經遲了,為什麼不還在健康的時候就使自己更健康,遠離更多疾病因子呢?於是設計了預防保健節目。

  為使節目有趣又有說服力,開闢了全民體驗模式,由主持人和專家帶領民眾體驗追求健康,突破難以克服的挑戰。邀請對象為健康民眾。原因是如果邀請有病的人為主體,可能一般健康的人會覺得那不是自己,因而不去注意節目訊息。邀請方式是徵求願意收到製作單位電子郵件的人,只要該節目發動新的體驗議題,就會在節目製作前一週通知這些民眾。如果民眾有興趣可以回傳資料報名,經製作單位篩選就成了來賓。結果共邀集了3700位民眾參加,碰到例如瘦身等熱門話題有時一晚就有兩百人報名。

  製作單位篩選來賓的基本條件是,從來賓陳述看得出是想要改變自己的人,也就是節目鼓勵人們對願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他們還要對自己的生活有些簡述,以供判斷是否為適合之來賓。另外,這終究是電視節目,製作單位還會透過照片、打電話初步溝通一下,確認挑選的來賓口齒清晰,讓大家很想聽她講話,而且外型適合上電視。賈思伯委婉的說,難免有些人的外型太不適合,會使觀眾對節目主題轉移注意力。

  節目根據社會需要設定體驗議題(等於是一項研究計畫),所需時間不一,從八次到可能長達八個月,都必須是經過專家審定有科學根據的內容和時程。包括減肥、音樂與健康、恐慌機轉與克服、腦部機轉與失能預防、睡眠、疼痛、性、身分認同與生活障礙、講實話使人感覺好一點、增進人際關係、居家環境衛生等等。一般來說,議題都是民眾還健康的狀態時,思考怎樣改善不利健康的生活習慣,或者對身心機轉有更深的認識以趨吉避凶。這是希望民眾透過體驗學習,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而觀眾看到這些自己也會碰到的問題,會產生更大的認同感,相信自己也可以如同這些人一樣努力。

  這些體驗過程由主持人與專家陪伴,而且主持人可能先實驗給大家看,再引導鼓勵大家。例如討論吃過多甜食問題。主持人受測不同飲食和血糖升降的關係,讓觀眾了解甜食的影響力和壞處。接著由主持人與專家陪來賓一起學習減少甜食。為了記錄來賓生活,甚至還借小攝影機給來賓,以便不侵犯隱私又可以記錄呈現更多居家飲食生活畫面。

  例如有位來賓到了中午以前都喝可樂,但她現在也知道這不利健康卻又不願停止。這時專家可能詢問想喝的原因,如果原因是來賓不喜歡喝白水,則專家建議試試加薑片的水的味道。到了晚間,來賓以往可能要吃糖分很多的甜點,但現在考慮減量到什麼程度可以不致影響口感。看看從第一天到計畫結束,每天有什麼改變和挑戰,以及如何突破。這也創造連續收看的吸引力。

  另一個例子是一群人一起減重。這種計畫的時間長達八個月。參加的來賓和專家都必須承諾要被跟拍長達八個月,每週兩次採訪記錄。到了最後一週來驗收總評,看看大家的成果。其中可能有人中途退出。比如實施計畫需要控管飲食,有的來賓的家人可能不願持續配合,導致來賓無法按專家的要求執行完計畫。如果有這種情形,製作單位也會採訪不能完成的人以做大家的參考。

  有的觀眾會把健康定義成身體的健康,然而實際上健康包括身體也包括心理。製作單位從學理得知,人如果經常能處於樂於幫助別人的狀態,顯現此人處於健康,而樂於助人也有益健康。於是找來演員,請他背了很多橘子到市區廣場,忽然灑了一地,然後由隱藏式攝影機觀察紀錄有多少人對這個陌生人的困境願意伸出援手。如果有人幫助他,就訪問為什麼幫助他,或者問人為什麼不願幫助他。有次一位孕婦幫助他撿橘子,孕婦說,因為自己懷孕,所以很能體會身上有很多重物又拿東西的不便。製作單位會請行為心理學家在節目解析這些路過者的行為。筆者記得多次到丹麥都聽到不同職業的丹麥民眾對我說,「人與人互信和互助是我國真正的競爭力所在」。如今看到這個節目的製作取向,似乎又再次驗證了重視互信的社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