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競爭彷彿戰場,不但激烈,而且分秒必爭,誰能搶先,甚至搶到獨家,就能提升收視率、閱讀率,藉以創造營收,可是一些有勇氣的媒體就是堅守新聞原則,膽敢不搶新聞、不發沒有意義的新聞、捨棄無法查證的獨家新聞。

  這樣的媒體就像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當亞利桑納州土桑市槍擊事件爆發後,全美所有媒體都指派記者趕往現場,爭取最快速、最領先的新聞報導;那天是1月8日星期六,兇嫌在土桑市一處購物中心瘋狂射擊,造成六死14傷,到了那天下午,美國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搶先報導說,遭槍擊頭部的亞利桑納州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季芙絲 (Rep. Gabrielle Giffords)已傷重不治。

  許多媒體馬上「跟進」,搶著向它們的閱?大眾報導季芙絲的死訊,只有美聯社沉得住氣,沒有急著報導這則後來證明是錯誤的新聞,事實上,季芙絲眾議員經過亞利桑納州大學醫學中心醫師急救後,已漸復甦,後來還能不依賴人工呼吸器,並由鼻胃管進食。  根據美聯社資深總編輯歐瑞克斯(Michael Oreskes)的備忘錄記載,當時美聯社在華府的特派員艾斯波(Dave Espo)及在鳳凰城的記者畢利奧德 (Jacques Billeaud)也聽說季芙絲去逝的消息,但他們總覺得這消息「欠缺了一些什麼」。艾斯波在國會山莊的兩個消息來源告訴他,他們認為季芙絲已死,但他們也不能證明那是「第一手消息」,只是「間接?說」;畢利奧德向亞利桑納州民主黨部職員查詢,他們也表示「無法證實」。

  基於對記者「直覺」與「本能」的信任,美聯社資深編輯們決定不隨其他媒體「搶先」報導,要求記者繼續追蹤這則新聞,事後證明,他們作了非常正確的決定,尤其重要的是對一個每一秒都是截稿時限、面對著其他通訊社競爭的通訊社來說,那是一個很難、很勇敢的決定。後來,美聯社表揚了這兩位記者,發給每人500美元獎金。

  那麼美國公共電台又因為什麼原因而犯錯呢?據該台民情查訪員席帕德(Alicia Shepard)獲得的資料顯示,該台錯在過度倚賴沒有「第一手訊息」的消息來源,同時,該台新聞編輯人員也沒有與該台資深新聞人員諮商此事,就率爾作了決定。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可靠消息來源」(Reliable sources)專欄撰寫人之一羅珀絲(Roxanne Roberts)說,該報網站同仁常要求把還在查證中的消息先「貼上去」,但羅珀絲的答覆永遠是:「不可以」。她說,先「貼上去」,假如事後發現那是假的、錯的,只須作一番更正,並不會造成傷害,也不致於違反規定,而發了一則並沒有弄清楚、講明白的新聞就會引發爭議。

  但事實證明,發錯了一則不正確的新聞,傷害是很大的。督導美國公共電台新聞部門的賈西亞(Robert Garcia)在這次事件中並未被諮詢,他事後說,從好的一方面來說,這次事件只會短暫引來注目,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該台每一位同仁受到的傷害是巨大的,大家都感到非常難過。

  多年前,還在《紐約時報》擔任副總編輯的歐瑞克斯曾為美國新聞評論(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寫過一篇封面故事,文中指出,網路時代帶給新聞傳播驚人的變化,但不管怎麼變,有一個原則永遠不會改變,那就是:在沒弄清楚那是事實之前,絕不發出任何消息。

  發詳實完整的新聞當然是記者應遵循的首要原則,但發沒有必要、以偏概全,乃至捏造、指鹿為馬、移花接木的消息,更是令人不齒。今年1月初,若干媒體就開始報導前總統李登輝要設宴歡慶九十大?,其間有許多邀宴賓客的傳話與政治推論,到了?宴第二天,各媒體又以大篇幅報導了宴席上的一些情況,諸如有哪些政要獲邀出席,有的媒體甚至還製作刊出了一張圖片,展示有什麼人坐上了主桌,跟李登輝同桌把酒言歡。

  到了1月中旬稍後,陳水扁被戒護到署立桃園醫院檢查身體,各報又是大篇大幅地報導,詳細到他有沒有戴手銬、腳鐐都沒放過,還要專訪陳致中,談「戴手銬是對卸任元首的侮辱」,記者的報導包含戒護就醫的警員人數,走那條道路,以及入醫院的通道等,就像以前陳水扁還在台北看守所時,許多媒體每天替他寫「起居注」一樣完整。

  不能否認李登輝九十大?與陳水扁被戒護就醫都是新聞,但卻不能說是大新聞或重要新聞,現在每天都有很多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值得報導與討論,媒體怎麼能有這麼多時間和篇幅來報導這樣的新聞?難道是因為我們只有這麼兩位的卸任總統?還是他們特別重要,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必須去請教他們的意見?難道台灣民眾選誰當2012年總統也得靠李登輝推薦?

  假如不是他們很重要,那麼是有這麼多的閱聽大眾需要知道有關他們做生日、就醫等訊息嗎?而且還得那麼巨細無遺?各媒體爭先恐後報導這些消息,難道是怕被貼上「有色彩立場的標籤」?

  看看美國新聞界怎麼做,他們的記者不會一天到晚盯著卸任總統,要他們談這事、批評那事,他們的卸任總統也很自愛,不會三不五時替自己「炒作」一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