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晨間節目相對晚間時段較難經營,因為許多人外出上班上學,也不是廣告商重點時段。不少電視同業想到健康促進相關題材,能做到同中求異,引起廣大共鳴者卻不多。但是荷蘭公共電視基於服務銀髮族,推出的益智綜藝節目卻在三年間爬上同時段最高收視成績,比起商業電視不遑多讓。

  該節目沒有穿著清涼、外貌迷人的美女帶領大家練體操,而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先生主持,每次有不同老人猜答案,製作成本很低,就這樣也能吸引很多觀眾?何以經營有成?筆者自2005年三度走訪製作單位了解製作始末。

三、製作資源與流程

  荷蘭公共電視採取拼圖式經營,不同理念的團體可以根據會員數,申請資源與一定比例時段的製作節目,而節目時段也非硬性只有一小時與半小時兩種,而是針對節目特性彈性處理。

  通常在晚間五點後的節目得到較可觀的預算,五點以前的則靠各電視公司會員費用為主,另加自募款項。「記憶力訓練」為上午播出,得到預算支持很有限,一集總直接成本一萬元台幣以下。因此經常要思考資源節約和製作效率。實際上,現在這個節目有一位製作人、一到兩位助理,一位按件工作的成音人員。如果要出外景,再協調專門配合荷蘭公視NOS的製作公司NOB,找位攝影師就可以。另外,還有協助到片庫挑選老影片的老人兩位,他們不必天天上班,一年工作十個星期,把需要的七十個題庫影片挑好出重剪好即可,他們也負責撰寫問題。

  以上工作人員如何符合製作人期待?製作人認為,選對人比一直溝通更重要。

  2007年開播時使用實體攝影棚,主持人與來賓站在闖關的木頭景後走動。後來因節省成本改採虛擬棚,攝影棚長約十三公尺寬約十公尺空間,在科技進步而製作者善用之下,這個節目只花費一般節目的兩成五預算,另外製作人力,相較於一般節目大約二十位的人力,該節目精簡到五位。

  因為虛擬加自動化,錄影發生錯誤也可以立刻修正,而且可以一天錄十集,一年節省進棚時間大約三十天到五十天。唯獨剪接耗時又耗薪資,一天最多剪五集。製作人希望以後剪接靠自動化能夠更加有效率,而主持人只要開場和中間出現就好,其他則在錄音間處理,如此會更省錢。

  棚內僅用兩部攝影機,一部置中主機拍來賓,另一機在副控角度看右側,用來拍主持人。因為有三度空間虛擬設備,兩人從頭到尾好像在桌前聊天,但也可以在現場,不用移位而靠導播調畫面,隨時在桌前也可以在桌後。

  要zoom in來賓未必需要動攝影機,也可以把虛擬背景向前拉,貼近主體人物。Merik還發現,來賓多半不熟悉電視,實體棚錄影有一群工作人員和大攝影機在前面頗有壓力。改虛擬棚後,來賓只和主持人兩人互動,也沒有複雜的實體道具要配合,現場變得單純而使來賓更自在。唯獨要稍微適應一下虛擬棚的監視器聲音,會有比現場聲音稍稍遲延的問題。

  闖關視覺注意與記憶用的物件,事前會用投影照相機拍攝、保存於圖庫,目的是讓電子檔每張圖檔都有共同色調。要用時,在電腦打物件名稱,電腦程式會連動抓圖檔。如果要新的物件,則多拍就是。因為節目是排列組合運用圖庫,在主持人引導有方以及每位來賓反應不同的情況下,不會給人有重複的感覺。

  棚內錄好了進入後製作,就在再簡單不過的副控室進行。可由製作人獨立完成。

四、配合老人製播方式

  本節目設計給高齡觀眾參與,因此製播也多所考量。首先,就選取來賓而言,報名後要先面談過濾後再選人試鏡。就一般節目而言,非常重視表達流暢。但本節目只要求不要過分結巴。至於講話速度慢是被接受的。多數報名者都可以上節目。

  深諳電視操作手法的Merik強調,「如果老人講話慢就不可以上節目,那我們節目做什麼呢?」也不會以外表美麗與否為選來賓的考量,「因為我們不是在播美女而是在訓練頭腦」。他並且表示,節目在意吸引力,相信有吸引力,但不是僅靠快速表達和美麗外表。此外,闖關限時是為了節奏,但為了減少壓力,倒數計時的過程會配上低沈緩和的音樂,用意在不干擾老人的聽覺。該背景音樂是聘作曲家,專為節目需求設計的。

  至於字體,要有顏色對比使老人容易看,這才能使更多老人受惠。Merik曾不斷詢問視覺領域教授關於老人的視覺特性,銀灰色背景與字幕宜減少使用,鮮明的較好,也讓來賓只要戴眼鏡都能不吃力的看出來。

  這個節目很重視觀眾的抱怨,「因為抱怨表示他給你資訊」,節目曾經有一段時間,提示字母、七秒後再呈現字母方式運作,後來被罵太快而改成十秒。從開播以來,許多流程格式是在接受觀眾的意見後而調整呈現在的運作方式,如今該節目已經很少再有觀眾抱怨。

五、收視回饋

  好的節目能創造可觀收視績效與影響力。根據荷蘭公視收視調查部,全荷蘭同一時間開機的人有兩成穩定收看這個節目,甚至不少是以前不一定常看電視的荷蘭老人,現在會在晨間看完該節目後才開始其他活動,還有的地方變成一群老人在活動中心一起看。製作人認為這是當初期待的結果。

  事實上因為播出時段和內容,收視調查發現有不少觀眾是年輕人與小孩,他們也被吸引而且可以學到一些事。

  至於收視動機,製作單位曾於2009年訪談觀眾發現,為了維持腦部功能是主要動機,另外也有純粹看熱鬧被吸引的。

  筆者有幾位荷蘭老人朋友,他們平常很少看電視,嫌電視節目打打鬧鬧浪費時間,但卻要看這個節目,而且覺得很有趣。

  另外,協助我理解這個節目和遊戲而即將退休的荷蘭駐台代表胡浩德,在教筆者玩依該節目內容出版的實體遊戲後,甚至告訴筆者,退休後要再和我一起玩,因為實在好玩。可見該節目設計的確能打動觀眾,而且還開發了許多新觀眾。至少節目有內涵又有豐富的荷蘭文化,並以遊戲方式進行,讓人覺得看了有共鳴且有意義又有特色。

  每個國家的公共電視都有經費壓力,也希望節目有更大的影響力。由這個節目發跡到成熟看來,掌握公共媒體的公共價值、將學理通俗化、善用生活經驗與資料素材,以及有自信的創造新節目,是公共電視在商業電視競爭下,能開創社會需要的服務的必要條件。

  不必受限於戲劇、歌唱、新聞和傳統綜藝,還有很多節目模式可以採用。而這些新節目不見得都是耗費鉅資與人力之作。如能衍生商品造福大眾,也是媒體和大眾多贏利基。

六、衍生副產品

  由於節目有趣和評價不錯,一方面在網路轉成數位版供觀眾選用。請參見以下網址http://www.maxgeheugentrainer.nl/

  後來也引起一個美國玩具公司注意,將節目化為紙上版和數位版。其中紙上版類似現在坊間流行的「大富翁」,遊戲中備有計時沙漏以及骰子,可供一到六人玩。製作人希望未來能設計出,能讓更多老人可以使用的遊戲。因為孤單的老人很多。

  遊戲素材共分四部分,第一套為拍攝許多荷蘭日常生活的景象成為一套圖卡,背後有六個問題對應骰子的六個機會,由參與者給另外一位參與者看四十秒,然後擲骰子按序問一個問題,例如:剛才的保齡球活動圖片一共有幾個球瓶?等等。

  第二套圖卡是邏輯與算術,由受試者決定問第幾個問題,以求隨機採用,而非協助測試的人選擇,以免總是太難或太簡單。

  第三套圖卡是猜漏字,卡的一面有八個字,另一面有七個字,看四十秒翻過來問漏哪一個字。

  第四套圖卡是腦部新知文章。每張卡有一篇腦部新知短文,看四十秒後由另一名參與者從卡的背後選擇提問一個問題。這一部份的卡片不但是遊戲,又藉此讓參與者對腦部潛力和機能有正確又新的認識,真是寓教於樂。

  除以上問題圖卡外,另有七十二張生活用品圖卡,區分為兩套,每套三十六張。一套平均分給所有參與者明示,另一套蓋起來置於公共區。凡輪流猜提,圖卡題目猜對者,可以翻閱公共區的一張圖卡,如果與自己擁有的幾張圖像相符,就得一分,不相同要蓋回去。而其他參與者同時看過這張圖卡,要記起來,等輪到自己答對時,他就可以配合自己面前的圖卡,去翻剛才與自己印象相符的那張圖卡,這同時在考驗所有參與者的記憶能力。

  也許行文至此,又有學者專家要質疑,沒有經過看電視節目前和收視後的嚴謹實驗研究,怎能證明這個節目的醫療效果?這也許是傳播學者和醫療界關切的問題。

  Merik說過,療效需要龐大經費支持驗證,而且可能還是有極端相反的看法。畢竟這是電視節目,不是醫院裡的復建工具,電視必須顧及握有選台器的人的自由收視意願,要把節目製作得有趣吸引人。但製作人確實以學理為本,設法把節目做得讓老人觀眾們叫好,願意一起參與。

  筆者曾就這個節目與附加產生的玩具就教台東基督教醫院的職能復建、語言治療師。他們表示,其實失智的檢驗標準本來就包括認知與短期記憶。而失智常見的初期現象就包括名字喊不出來。

  因此,對應失智檢測項目來看這個節目,正好是強化失智後的幾個主要行為面向。故這個節目要說能對已經失智的人有什麼幫助,恐怕不實際,甚至造成壓力。但是對還健康的老人來說,確實是鍛鍊頭腦延緩失智可考慮的選擇。

  想想看,一種延緩失智的活動再有學理,根據獲得學術評價,但如果老人根本不想參與又如何?

七、結語

  綜觀本節目對台灣媒體有以下啟示:

  銀髮節目如品質良好,可以佔有市場一席之地。而優質節目未必每個都耗費鉅資,善用科技可降低預算與增加節目品質。節目基礎意識與操作創意肇基於製作者怎樣看待媒體價值、老人觀及健康觀。了解媒體價值能善用其特性,積極的老人觀帶來更豐富的活動可能,正確的健康觀使節目脫離老是談病,轉而重視心智與心靈。老人節目內容選材除歌唱遊藝與體能外,心智類還有很大空間。外國的好節目不是見獵心喜一抄就能原味呈現,還需製作者豐厚的文化素養與企圖心。


參考文獻:
炒熱晨間時段的防失智銀髮族節目:借鏡荷蘭公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