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駒|資深記者、前中央社美國特派員
《新聞日報》(Newsday)前歐洲分社主任戈特曼(Roy Gutman)回憶說,若不是《新聞日報》派他常駐歐洲,他不可能嗅知一樁殘害回教徒的絕滅種族罪行;聯合國難民署指出,戈特曼於1992年至1993年之間的報導至少拯救了五千到六千人的生命。
戈特曼說,他在一次去前波蘭採訪的途中,無意獲知波士尼亞塞爾維亞人構建了一系列的集中營,用於囚禁、毆打、饑餓及謀害回教徒,那些塞爾維亞人在高層官員授意下,搗毀整個回教徒聚居的村落、到處強姦婦女,結果他的報導導致許多那樣的集中營被關閉,也讓他獲得了普立茲獎。
他這樣說,因為從2000年代初期以來,當美國許多主流媒體受限於經費困難陸續關掉海外分社或辦事處之後,一些新興的媒體起而代之,然而諸如GlobalPost.com、Pulitzercenter.org或internationalreportingproject.org等新興媒體並不像傳統主流媒體一樣,在全球各地派駐記者採訪國際新聞,只是根據需要,資助或派遣特約記者到某一個地區去作一段期間或甚至只有數週的採訪,而那樣的採訪報導,在戈特曼等資深駐外特派員看來,是不容易深入與周詳的。
一名「空降」數日或數週的記者,戈特曼指出,絕不可能像一名長期派駐在某一個城市的特派員那麼瞭解當地的事務,即使是一位老資格的駐外記者初抵某一城市,也無法作深入完整的報導,因為採訪與報導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新聞時,就像採訪與報導任何大事件一樣,必須先瞭解基本資料、事件背景、尋找新聞線索,不但要瞭解那個地方和民眾,還必須感受到當地的脈動。
各報裁撤海外分社
自從美國新聞評論於1998年首度做了全美各報國際新聞報導調查與分析後,10餘年間,已有18家報紙和二個報團幾乎已關掉了它們所有的海外分社或辦事處,只有在美國與聯軍發動對伊拉克的沙漠風暴戰爭時,若干主流媒體重新加強國際新聞報導,此外,無論是區域性或地方性的報紙、電視都大幅削減國際新聞報導。
以《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為例,這個報團旗下的《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奧蘭多哨兵報》(Orlando Sentinel)及《勞德岱堡太陽哨兵報》(Fort Lauderdale’s Sun-Sentinel)等七家報紙原本都各自有海外分社,供應各有特色的國際新聞給它們的讀者,可是目前卻是由《芝加哥論壇報》前駐墨西哥市、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莫斯科特派員、該報國際新聞主編麥克馬洪(Colin McMahon)負責督導同人每天把來自該報旗下最大的《洛杉磯時報》所提供的若干國際新聞,加以修改、編輯,製作成一個全國/國際新聞專輯,提供論壇報團旗下另外六家報紙採用。
除了《洛杉磯時報》之外,只有《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還在海外設有一些分社,繼續保有豐沛的國際新聞報導,許多中、小型的媒體無奈都只能依賴一般國際通訊社或新興媒體供應國際新聞,填補版面。
新興媒體有助於海外採訪運作
這些新興媒體中,非營利的Pulitzercenter.Org和Internationalreportingproject.org以募款維持運作,支助一群從各大媒體退下來的記者從事一些特定計畫的短期採訪,而以營利為目標的GlobalPost.com則幾乎全靠廣告收入挹注財源,它也賣稿給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報紙、網站、電台與電視,同時招收會員,收取會員費。
以波士頓為基地的GlobalPost.com與分布全世界的100位至120位自由投稿記者簽約,按供稿付酬,以製作範疇頗廣的每日國際新聞報導。
在所有主流媒體中,非營利的《國家公共電台》是唯一繼續不斷在海外增設分支機構與增派特派員的媒體。公共電台的主要經費來源是募款和會員的捐款,自1990年代就不斷增加的聽眾會員,到了2001年9月公共電台把全美許多分台的音樂節目改成新聞節目後,會員人數更是激增。
儘管所有的電視網、報紙等媒體都表示重視國際新聞,但無可諱言,維持相當版面、篇幅或時段的國際新聞報導仍是頗為龐大的經費負擔,因此,有些媒體稍作了一點改變,它們並不撤消海外特派員,只是撤除分支單位,要求記者在家中工作,利用新技術傳遞新聞,在有的地區則以特約記者(stringers)挑起採訪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