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過去數年內,有若干案例說明,網路傳播已動搖了北京當局的極權統治,讓一些西方人士相信,網路傳播已在中國大陸建立了言論自由或意見表達的平台,可望推動中國大陸民主化,但仍有不少學界人士與觀察家在樂觀之餘,抱持審慎的看法。

  在前哥倫比亞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紐約時報》上海分社主任傅藍區(Howard W. French) 為2010年 11/12 月號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所撰寫的一篇專文中,他舉了幾個例子來分析網路傳播帶給北京專制統治的衝擊。

  第一個例子談到一位叫孫志剛 (Sun Zhigang)的年輕電腦製圖人員於2003年初,大學畢業後,離家遠去廣州尋找工作,追求財富,誰知他抵達沒多久的一個晚上,他在一家「網咖」裡碰上了查緝非法打工流民的警察,警察要求他出示證件,他沒帶在身上,於是被關進了拘留所,三天後,他的家人接獲通知說,他已死在獄中,死因是心臟病發作。

  但一家叫作《南方都市報》(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 的地方小報於數週後,引用一份機密的解剖報告,以「一名27歲大學生在廣州街頭被捕三天後,突然死在牢中」的醒目標題和兩頁篇幅報導了這則新聞,消息傳出兩小時後,全中國大陸已有數百人在新浪網 (Sina.com) 評論此事,《南方都市報》隨即被禁止繼續報導這件事,但網路討論已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網民(netizen)要求政府作司法改革,即速停止對成千上萬流動民工的專橫拘捕與凌虐。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2009年一天晚上,一名湖北省的中共幹部在當時盛行的一家提供卡拉OK、泡湯、理容、按摩與娼妓等服務的旅館宴客,他一眼就看上了21歲的女服務員鄧玉嬌 (Deng Yujiao),要求她跟他性交,鄧玉嬌拒絕了,隨即遭到強暴,但她奮力抵抗,以一支指甲刀刺死了這名共幹,傷了他的一名朋友後,她以電話報警自首。

  當地箝制新聞的機關在地方報紙報導了這件事後,馬上禁止該報社作進一步的報導,可是這則消息已像野火般在網路上延燒開去;一名以「杜甫」為名的部落格主在網上張貼了一張鄧玉嬌被捆綁在囚室床上的照片,挑起了更多網民的怒火,他們誓作她的後盾,要求立刻撤銷對她的謀殺罪指控、打擊色情行業及保護像她那樣的女性就業人員。

  經過許多年從未受到挑戰的專制統治,北京當局最初似乎沒有理解到網路傳播的凌厲威力與廣大民眾憤怒所造成的反應,但實際上,在過去數年內,中國大陸網路使用者已從七千萬人不到,快速增為三億多人,使用行動電話在高速網上漫遊的能力更讓訊息的傳播無遠弗屆,而網民要求社會正義與人權的呼聲已使北京當局無法充耳不聞。

  鄧玉嬌最後獲得無罪釋放,總理溫家寶宣布停止施行拘捕與監禁沒有身分的流動民工的規定,兩件事都說明了網路反映民意對北京當局決策的影響,使若干人以為,網路傳播勢必會催生中國大陸的民主,可是對仍不願放棄控制的中共當局來說,網路傳播雖然對專制統治者具有威脅,卻還有加以約束的空間,譬如說,政府有關部門規定使用智慧型手機者必須以真實姓名登記,在電腦軟體中加入監測設計,都能使人們難以用匿名傳播言論,此外,中國當局還會以「封口錢」讓民眾別在網上吐苦水,讓使用網路的人聽命於支持政府網站,以「引導」爭辯。

  去年初,當一名雲南農民因死於被囚禁的牢獄中,引發網民的騷動時,省級幹部趁勢要求網民協助調查該案;北京當局利用網路的自由討論當工具來約束地方政府的腐化與濫權,以至於反讓中共當局利用網路傳播加強了統治的合法性。

  截至目前,網路傳播在中國大陸並非毫無禁忌,當話題在網路上炒得太熱或踰越界限時,北京當局就會介入,這些禁忌話題包括西藏、台灣、天安門事件等,同樣的情況,請願或批評地方政府尚可容忍,但批評中央政府、決策、首長人品等仍然會被嚴格及強力取締。

取材自 China’s Chess M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