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扮演要角

  索倫回憶,一開始找的主持人本身就習於節儉,這大概也是一般挑主播很少想到的標準。到處省錢的人擔綱格外自然。加上議題清楚常使過程有戲劇性,例如有時會扮演顧客到銀行櫃台找尋理財資訊拍攝櫃員回應解說,離開這家銀行再到另一家去比較。或者四處比較好幾家租車條件等有用資訊。又有一次是比較買瑞典品牌IKEA家具用瑞典幣和丹麥幣來買的價差以分別何者較省錢,建議用瑞典幣採購。

  隨節目製作經驗累積後來創新更多樣表現方式,不但走到外景,而且追蹤探索。例如丹麥冬天濕冷有洗車需要,還有冬天用車可能需要不同輪胎等。主持人到好幾家店面去訪查比較。一方面比價錢和品質,也邀專家講解洗車祕訣可以怎麼更清潔。

  主持人偶而去賣場,本身就很很風趣,試著品嚐啤酒、冰淇淋,都是一般民眾可以買到的。還當場請民眾試吃,但大家先不知道價錢或品牌,請試吃的民眾投票表示意見。這樣製造想看下去的吸引力也看看價錢與感受的吊詭。

  用類似製作手法的主題還有如何預備食物。找廚師來上節目,設定有限的食材價錢以及要四人份的,看廚師怎樣作出家庭真的可以效法的製作方式使菜好吃營養又飽足。

  另外,由於現在有很多交易在網路,所以偶而也做網拍物件比較的故事。例如好幾個網站都代理銷售音樂光碟,可在節目做比較。為了讓節目能有充足素材又符合預算要求,除了自行測試,有時也會從消費雜誌過濾比較可信而調查耗費不是該節目可以承擔的內容來報導,並邀該雜誌人員或專家延伸討論。或者從消費雜誌找線索,例如有一本消費雜誌報導了兩家嬰兒車比較,該節目據以找更多品牌數量而且廠商願意配合的嬰兒車種來棚內比較討論。

  節目除比較測試,基於為觀眾省錢原則,後來甚至來廢物環保利用也成單元之一,例如廢棄的洗衣機蓋子怎樣可以用在客廳當很有功能的椅子。或抓蜜蜂的網籃還有哪些別的家庭用途。再到製作後期,為變化製作方式,甚至想到三十分鐘節目一開始先測試一個項目,然後介紹別的故事,開框不時同步呈現第一測試的變化來吸引觀眾。

維持公信力又要避免爭議

  製作人表示,消費探討型節目避免爭議、維持公信力、控制成本和盡量不要欠廠商人情,一直都是製作單位非常重視的製播原則,要都做到很不容易,頗有要馬好又要不吃草的窘境。除電視台有律師團隨時協助外,幾年來製作單位也累積一些把構想妥善實現經驗,例如比較烤麵包機,買好幾個可能節目預算不允許,也許用租的可行。但不是所有廠商都願意配合。維持公信和可看累積的經驗還包括要專家要真正中立且解說百分之百正確並避免說法太複雜。索倫說,「如果我覺得是公平,我不怕,也不會擔心不能做某個主題」。同樣道理也不必擔心公視有無廣告之嫌。

  節目迴響不錯,收視可達百分二十五之高,也就是四分之一開機的人在看這個節目。但製作七年後於2010年十月停播。索倫說,工作人員不多使工作量很重,每次採訪又當場發現值得做的題目常常要設法一魚多吃來撐節目。棚內錄影也盡量一天進棚錄好幾個不同測試供好幾集使用。製作人一個人兼四個不同節目,可見真是很吃力。索倫認為,結束風評不錯的節目也是開發更優質創意節目的開始,這在北歐各國公視都很常見。只要把握住公共服務和媒體特性。

想想臺灣的公共媒體

  台灣民眾也越來越重視消費權益,可是常常有無力感。大家為收視和正義之名窮追一個塑化劑,隔一陣子消費監督報導又消失無蹤。另一方面,我們的正規教育以快速裝備考試能力為主,生活常識缺乏一直是公認的公民素養遺憾,而且生活環境改變一直有新消費產品出現,從終身學習角度來看,消費節目協助觀眾跟上社會腳步安身立命。

  台灣如果有這樣節目要測試什麼?食衣住行育樂哪些主題最符合多數家庭期待?都很值得討論。儘管不是專找政治人物缺失,不是偉大到人神共憤這麼聳動的揭發型節目,也不是新聞界前輩夢想中耗費龐大「看壞人做壞事」的調查採訪報導,但或許也是另一種媒體守望社會的「日常」表現方式。當然,也需要尋找充足數量且勇於避免利益衝突的學者,這些製作挑戰真的和丹麥不全然一樣。這類節目過去台灣也零星出現,甚至商業台也可做,但格局比較限於「省錢撇步」層次,如掌握核心價值應還有發展空間。至於要避免廣告業者衝突,可能還是由公共電視為之潛力與彈性較大。

相關文章:

丹麥公視製作產品消費權益節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