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八日各報都登了大陸地鐵交通事故。其中國內一家報紙用了三字經當頭版標題。身為電視記者多年,我們經常被主管耳提面命,不但記者寫稿播報不可以用粗魯的語言,即使引用被報導者的訪問或現場聲音也不可以,以免影響社會教育。電視台如果播出這樣內容還(可能)會被罰錢。
怎麼看新聞中越來越多的髒話?
電視媒體這樣要求自己是因為媒體影響力很大。尤其電視新聞被當成嚴肅專業的資訊服務時。但試問難道報紙的影響力很小嗎?沒有出版法是言論自由的進步,但用這麼直接的三字經髒話當頭版標題,難道沒有社會責任可議之處,難道法律完全不能也不應置喙?
電視播完就消失但是報紙可以一份拿來拿去,很多學生還是會看到報紙,尤其是辛辣出名的報紙。據我所知,還有南部大學的翻譯系老師要同學以辛辣的刊物當翻譯作業,而且辦公室經費有限所訂的報紙為了投大家所好也剩下辛辣的報紙優先,那學生還不看到嗎?
如果政府真的不認為以上的問題重要,則社會要一起承擔粗魯語言的後果。固然庶民語言中有些不一定都文雅,但不代表大眾媒體就可以毫無限制的這樣使用語言。所謂專業應不只掌握重要新聞,用什麼語言報導總還是一種專業倫理,可能影響大眾溝通的方式。很多人看媒體的時間比看教科書可要多些。媒體即使下標題為了聳動和同理大眾不滿的宣洩,總還是有很多種方式,甚至包括使用照片的選擇。
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
華語是很有文化根基的語言,語言駕馭之美且通俗,使大眾易於取得新知又涵養品味,該是所有媒體從業人員的共識與核心價值。優質的媒體所以優質,應不只看報導什麼,也要看它如何報導,可以有很多運用語言的素養展現,除了專業術語要正確,即使感性用語要又俗又直,祖先的語言遺產也可以有很多非髒話的方式可選擇吧。
當政府全力鼓勵中小學閱讀,老師家長和一般大眾,是否也可以從媒體如何使用語彙來呈現新聞故事,以此衡量媒體內容。這種警覺也一樣可以用來注意選讀的漫畫書,因為一位出版商已經告訴我,翻譯的漫畫為了迎合市場,也會把中文刻意用得粗俗。
親愛的家長與老師,當孩子還沒有想到以上問題時,我們是不是該有些輔導和把關的想法?敬愛的相關官員,請看看還有什麼方式節制這種用髒話當標題的風氣?
或許再扯得遠一點,媒體從業人員自己在辦公室進行日常指揮調度和相互溝通時,也能減少粗話髒話。否則以這樣的口語表達習慣,如何能擔負新聞的社會教育職責?
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除非我們自己也是這樣說話且習以為常,或者我們一點也不在意以後的台灣文化低落的問題。臺灣社會文化向上提升,從早年至今一直是社會大眾普遍的期望。因為,經濟起飛之外,溝通的優雅才能真正使我們社會得到更多尊敬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