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颶風於8月底吹襲美東地區時,新聞媒體的大幅報導曾引起全球矚目,然而當「艾琳」進行至紐約減弱為相當於輕度颱風的熱帶風暴時,新聞圈引發了這次新聞報導是否過於誇大的爭辯,最終的非正式定論認為,有關「艾琳」颶風的報導並未觸犯「危言聳聽」或「謊報災情」的禁忌,但誇張的報導手法仍不足取。

新聞搶播外界批評紛至
  在當前有線電視24小時不斷地播報新聞方式下,一般新聞不但無法滿足觀眾,即使播報人員也打不起勁來,所以 一旦有突發性新聞(breaking news)爆發時,有線電視往往會抓住機會搶著播報這則新聞,可是這樣的搶播卻又常因為資訊不夠完整而產生錯誤,肇致偏差認知。

  這次有關「艾琳」颶風的報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演變出來的;批評者認為,諸多相關報導幾乎像色情新聞那樣誇大不實、危言聳聽、虛構可能發生的災情,而不斷重複出現的採訪畫面是那麼荒唐可笑、極度愚蠢。他們指的是電視記者四處奔走,拍的卻是同樣的風雨畫面,幾乎都是穿著防雨夾克站在積水中播報颶風來襲情形,但播報的內容並非他們在現場觀察到的,而只是一些相關單位提供的資料而已。

  有的電視記者甚至誇大到把「艾琳」颶風形容成可能變成「一場毀滅世界的災難」,頗似有些記者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樣子。

回應外界批評新聞業有話要說
  不過,這樣的批評很快在8 月 28日引來反響;NBC 的今日(Today)新聞節目花了七分半鐘反駁各界指責媒體與政府對這次颶風來襲過度反應, CNN也在新聞節目中訪問紐瓦克市長柏克 (Newark mayor Cory Booker),後者認為並未受到誇大報導的困擾。

  媒體人穆尼( Chris Mooney)在DeSmogBlog撰文指出,記者若沒針對最惡劣的情況進行探究將是徹頭徹尾危險的事。他說,沒有人能預料一場風暴會造成什麼後果,即使連專家都做不到,「艾琳」颶風很明顯地對紐約形成威脅,可能肇致嚴重災情,我們寧願過分謹慎也不要因為沒有一再警告民眾而犯下大錯,疏於對民眾提出警告卻發生嚴重災難時,將不會被原諒。

  《費城每日新聞》(Philadelphia Daily News) 表示同感;它在社論中指出,當那麼大的一場風暴 正對著美東那些居民稠密的都市吹襲而來之時,我們寧願作過度的防災準備,在24小時不斷的整點新聞中警告民眾,請大家提高警覺。

  《紐約時報》的席佛 (Nate Silver)  以 NewsLibrary.com的統計資料作了有系統、較科學、有說服力的分析;他把從 1980年以來,侵襲美國的 92個曾被命名的熱帶性風暴相關報導則數作了一番統計,就颶風肇致的死亡人數作比較,「艾琳」颶風是排名第11的危險風暴,因為當「艾琳」一路從北卡羅萊納州向北吹到南卡羅萊納州、緬因州,造成了41人死亡的災情,而就損害作比較,「艾琳」造成了約14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是第八大破壞性最強的風暴。

  席佛承認,媒體在報導「艾琳」颶風相關新聞時,無論在語調和語音上都有改善之處,可是記者這樣做並不算太過分,更談不上謊報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