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形象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江河日下,或許近二十年都不怎麼理想,但於今尤劣;經常在一些公開場合聽到批評媒體的聲音,但媒體似乎仍無自覺,往下滑的趨勢像是失速的火車。最近的一些觀察及思索供讀者參考。
媒體、媒體從業員有些禁忌,干犯之後,閱聽人的反感會在媒體身上累積,不只是不信任,甚且會有「你是誰啊?」斥之以鼻的反應。簡略整理如下:
(圖引自http://www.dongke.org)
其一,媒體要自知沒有公權力,不是執法者,更不是道德與否的裁決者。前幾天一家電子媒體追一則食品衛生新聞,可能是民眾投訴某家餃子館不衛生,師傅包餃子時不戴帽子,還邊包邊抽煙。年輕女記者前去採訪,先是偷拍「蒐證」,是有師傅邊工作邊抽煙,繼之上門訪問老闆,逼問「要不要受罰」、「要不要道歉」…,以高壓口氣定位老闆不顧消費者健康,該抵制這家店。
媒體把關食品衛生,出發點是好的,但媒體不是衛生局,沒有鑑驗或裁罰的公權力,更沒有教訓老闆的位置;媒體應做的只是呈現事實,衛生局自然會去查處;消費者自會判斷還要不要上門吃煙灰水餃,社會後續動作會一連串自主發生,不需要媒體去教、去提示。老實說,看到菜鳥記者的舉止,我的感覺的確是「你是誰啊?」老鳥為什麼不教教?
「明天報上見」是魯莽逾份少數前前輩記者幾十年來留給媒體的沈重包袱,「文化流氓」的封號緊緊纏身幾十年,正是因為這些不當舉措而來。值得憂心的是,近年來媒體的誇張、逾份舉動沒有降低,最可憎的一型,是拿著報紙版面做需索工具;維護社會正義的筆,與貪婪之筆幾乎是同一支,隨時演出「變臉」。
其二,常識要夠,但不可自居專家,也不要僭越專家。一家電子媒體宣稱加強氣象播報,指派資深氣象女主播回鍋擔綱,第一天,女主播儀態是否合宜,我無權品評;當天早晨起濃霧,她竟然說:「等下太陽出來霧就散了!」真是一語驚倒閱聽人,女主播連起霧的基本氣象常識都沒有,還能看下去嗎?
三一一日本海嘯引發福島核災,這一巨型新聞嚴厲考驗記者海嘯及核災的常識,結論是「慘不忍睹」。實在是此一事件專業程度甚高,記者缺乏常識,侈談專業,都可以理解;但不知道專家在哪裡,則暴露出媒體的作業能力嚴重不足,這也是三一一臺灣媒體受到社會重批的主因。
專業門檻遜於三一一的塑化劑、三聚氰氨、莫拉克、國道走山等事件,就屢屢出現記者隨意判讀、指揮救災、大話成災原因等現象,完全不瞭解這些事件成因都不止一元,都是「複合型」;而防災、避險都是高度專業,媒體僭越專家,自曝其短事小,耽誤後續補救事大。
不僭越專家,不是專家位階高、記者較低下;而是事情發生在專家領域,記者再懂,也只是入門,所以不必自居專家;反之,其他領域記者所知就比非專家多得多。因此,記者應該要博,有多元知識;更重要的,事情發生後知道誰是專家,第一時間找到他。
其三是比例原則,不管是新聞或者評論,比例原則不可輕忽,這也是社會檢視媒體的一把尺。最近的例子,是金鐘獎缺席頒獎典禮的最佳男主角潘瑋柏,因為外界對金鐘獎評審的微詞,他感到相當委屈,返台記者會前有過不少情緒煎熬,公關對外的形容是「一夜白頭」。這對絕大多數閱聽人嫌誇張的形容,竟然那麼多的媒體都以「一夜白頭」為題,形容潘小生的煎熬。
潘瑋柏的委屈可以理解,公關的形容雖誇張,但的確是高招,相對就讓「照單全收」的媒體淪於無知;什麼程度夠資格稱「一夜白頭」?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兩千年前楚國名將伍子胥過昭關,「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對照潘小生記者會亮相時,自稱染過的頭髮還真是黑,媒體豈不太好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