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兩年前興建的高雄世運主場館,獲得2011年國際宜居社區金牌首獎,這個獎項非比尋常,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獎勵的環境管理和宜居社區建設的國際競賽,以臺灣非聯合國會員國身份能獲獎,當然該高興。

  這座斥資近48億、日籍建築師伊東豐雄設計監造的作品,除了拿下國際級的宜居社區金牌首獎;之前,還拿過2009臺灣建築獎。主場館最大的特色,是屋頂螺旋及波浪造型,在陽光下閃爍出河流般的動感,且完全以太陽能板扣合在馬鞍造型的基座上,是突破之前規模的大型綠建築。

(照片來源Photograph: Inhabitat.com

  以上,是媒體報導高雄世運主場館的「豐功偉業」,但是,主場館優異表現之外,其實凸顯出巨大問題,但媒體沒有注意到。媒體只在主場館落成時大肆吹捧伊東豐雄的設計功力、高市府的用心及這座綠建築的節能表現,卻忽略建築過程暴露出臺灣綠能產業的方向走偏了,政府主導單位也未察覺問題有多嚴重。這一波愈發擴大的產業無薪假,其實兩年前主場館興建時即暴露出遠因。

  簡單說,世運主場館太陽能屋頂建築經費分兩部份,一半是太陽能板、電池的購置,另一是這些材料的組裝。市府主辦單位愛臺灣,堅持要用臺灣生產的光電板,於是臺灣某優良廠商得標,供應世運主場館屋頂材料。

  太陽能板送到工地後問題來了,怎麼組裝,臺灣沒有這個軟體技術。以往臺灣組裝太陽能板都是平面,而伊東豐雄設計世運主場館是螺旋型,且98個馬鞍造型的基座每個都不一樣,施工單位傻了,要怎麼把這近九千片的太陽能板組裝成一個供電系統?

  當然不能隨便鎖個螺絲裝上去,那樣太陽能板就和傳統屋瓦毫無二致,不可能有光電轉換;要讓每一片光電板在波浪造型屋頂就定位,讓九千片太陽能板構築成一個光電系統,需要高明的軟體組裝設計技術。結果是,日本、德國的光電板少數幾位組裝人才來台,幾張紙畫出組裝的設計圖,完成主場館屋頂的光電系統,賺走了與臺灣生產太陽能板大廠一樣的工程款。

  這個局面讓人扼腕。臺灣的光電板製造廠花了幾十、上百億的經費建廠,雇用成百、上千工人運作生產線,情義相挺高雄世運主辦單位愛臺灣之舉,價格壓到很低,這筆生意利潤極低,甚至沒賺錢;而設計組裝的德、日幾位技師,不花什麼成本,靠著幾張設計圖,賺走數十億台幣。

  主場館落成,媒體的正面報導讓社會對這座建築一片掌聲,沒有媒體報導屋頂工程暴露臺灣綠能產業的問題,只能做些附加價值及利潤都低的零組件生產,不是高附加價值的軟體設計。

  這一波放無薪假的高科技業同樣是這個問題。蘋果之類品牌是創造流行的上游,設計新產品,再一波坡地發包生產軟硬體,我們的業者只能做代工,高投資、低利潤。上游靠著一波波的新設計帶動風尚,主導趨勢,高附加價值,低風險,在整個生產鏈獲得三、四成利潤;我們代工為主的科技業,不但得靠上游賞單子存活,在國際市場波動時毫無自救能力,且利潤可能是小數點以下。

  再打個比方:貓眼石是一種寶石,原產地在南非境內的賴索托國,礦山挖出成噸的貓眼石原礦,賴國工人切割、水磨做初級處理,裝在大水桶裡售出;進階處理是靠「慧眼」,看出哪塊貓眼石是上等貨,挑出來精磨,之後空運到瑞士,交到珠寶師手上再仔細研磨,完工之後當然不擺在水桶裡,是擺進時尚精品店櫥窗,墊上天鵝絨,迎接「百萬刷手」。

  看倌一定知道臺灣的科技業大約是在「貓眼石生產鏈」的那個位置。媒體看問題應抓大放小,深入問題,不要只膚淺的看表面,甚至沒有能力看出問題,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