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星雲新聞傳播獎在十一月二十一日舉行了頒獎儀式,在傳播多元、媒体經營困難、傳播人幾乎失去原則,只跟著收視率及閱聽人的偏好而隨波逐流的時候,這個獎項的設立,對匡正社會不良風氣、教化人心有極大的意義。尤其這個獎在短短的三年時間中努力提高各項獎金,並朝國際化的方向大步邁進、值得讚揚、值得恭賀。
傑出節目與否 需再細細評估
筆者多年服務於電視,對平面媒體的得獎作品及作者較不熟悉,但對電視獎項的作品與主持人則注意較多。所以,對這兩年星雲新聞獎的電視類得獎評選標準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去年星雲新聞獎領獎給香港鳳凰電視台負責人劉長樂,是一項極具眼光的提名與獲獎者。因為在過去十年中,鳳凰電視雖然是中資支持的大陸境外頻道,但卻比大陸電視有較大的開放標準使有部分大陸閱聽人(大陸設定有外僑、台胞居住的社區、及三星以上的旅館才得以接受訊號)有一個不一樣的選擇。縱然這個頻道對國際、財經、文化、歷史等類節目作得相當出色,對香港事務的批評也相當嚴厲,但唯一不敢碰觸的是大陸政策的批評,當然對於大陸官場的黑暗面及權貴的特權更是不敢著墨,但這樣的台風已使它在大陸維持了相當高的收視和聲望,這中資電視已成功的扮演了它應該的角色,但評它為傑出的電視媒體則需要再仔細推敲。
今年頒獎給臺灣一位名主持人,該電視節目大量使用鳳凰素材或全盤照抄,這應是對名列台灣三大電視之一的財團而言是個笑話,因為得獎主持人的節目原創性太少。台灣這個財團所屬的電視台已有四十多年的光榮台史,加上它們的財力、片庫資料、製作人才等優勢,是製作中國現代史最適當的電視台,但卻選擇了最偷懶的作法、向中資的鳳凰買來照播,這種長期作法不僅沒有自我檢討,也沒有受到台灣各界的批判。在建國百年時、顯得我們只會用兩億元預算去製作兩台的歌舞劇,而該投資去作的文化,歷史,財經等主題的節目,並沒有真的用心。只好向一個成立才十多年的中資電視台去買素材、來拼裝,說來真是台灣電視業者該檢討慚愧的。
常態地選擇性報導 凸顯鳳凰所內涵的政治色彩
最近幾年鳳凰一直想要合法的落地台灣、想要直接面對台灣的閱聽人,但總因為其中資背景,以及及其選擇性的報導方式,包括避重就輕地批評中共但在評論台灣情勢時都又是嚴格許多,基於這樣的不平衡報導,導致鳳凰雖然用儘了氣力、透過了好多台灣電視名人動用關係,卻仍沒獲得台北的同意。
台北的堅持是對的,否則這種電視在某些關鍵時刻,發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還真會影響台灣的輿情。
鳳凰電視的成立是極其偶然的。一九九O年左右中共開放了部份天空,核准了十多個北京認為友好及無政治內容的頻道,進入特許的涉外社區及三星以上之旅館讓特定的部份人士可以收視,其中包括外商、外事人員、台商、旅外歸國華僑。
當時的澳洲媒體大王梅鐸在歐洲經營多頻道的天空衛視SKY,在亞洲則經營多頻道的星空衛視STAR。那時中共核准了友好的英國BBC新聞頻道,經由星空衛視進入中國的領空。這個廿四小時播出的新聞頻道立刻受到受到大陸觀眾的喜愛,因為當時中國雖說開放但新聞管制是非常嚴密的。可惜好景不長,一九九四年BBC新聞頻道宣佈將播出「毛澤東性史」,這對北京來說、等於是被摑了一個耳光。
當時中共立刻對BBC施加壓力,但這個多年獨立自主的英國公共電視不可能向中共的閉鎖新聞政策低頭,於是中共轉向英國政府施壓、但英國首相對北京表示無法影響BBC,中共將英國的決定視為不友善行為,立即採取外交報復並片面無限期停止BBC的播出許可。當然最大的損失者是星空衛視,幾經協調仍無法獲得北京的諒解,自那時起大陸的某些特定觀眾就無法看到BBC新聞頻道了。
這件廣電糾紛持續了一年多,梅鐸不甘失去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大陸市場,總想重新進入,於是在1996年達成協議,由梅鐸的星空傳媒集團STAR、大陸央視的華穎國際及劉長樂的今日亞洲公司,三方共組鳳凰衛視、取代原先已進入大陸的星空BBC頻道,讓這場中英媒體外交糾紛才得以落幕。但由於重組後股份的分配顯然梅鐸已失去了主導權、鳳凰搖身一變成為境外的「公正新聞機構」。
然而它作為北京的對外傳聲筒角色已難改變,所以它不敢稱呼「馬總統」而改以台灣領導人;不敢稱吳敦義院長,而改為行政當局領導人;不敢稱台灣的部會首長,而改稱某某事務的負責人。這種掩耳盜鈴的作法,台灣人能接受嗎?NCC能核准它進入台灣的領空嗎?
出口轉內銷的媒體經營策略 難在台灣奏效
劉長樂先生是鳳凰的行政總裁,他進入傳媒界工作也充滿了傳奇。他在1970年代還是大陸解放軍的文宣幹部,1983年時才調至中央級廣播單位的司長級主管,後來派往境外工作。因腦筋靈活、處事圓潤,開始自營企業並聽說在石油貿易中賺了大錢。所以在1988年自組公司,後來就成了今日亞洲公司並在1996年成了鳳凰衛視的大股東。他本人從事兩岸三地的公益活動、成為社交政治圈的名人、成為香港的太平紳士,但這些努力都改變不了鳳凰中資血統的本質,所以香港人稱它為央視香港分台。相對的,由於它比大陸電視尺度較開放,反而嬴得了大陸民眾的收視、奠下了它雄厚的大陸廣告基礎、財務性況良好、從一個頻道發展成全球性的六個頻道,並用重金聘請兩岸三地的名人製作節目,聲勢逐漸高昇。
不過,充其量鳳凰所執行的正是台灣政客常用的「出口轉內銷」的策略而已。鳳凰在十多年的努力由向大陸傳播,成為向全球傳播。在傳媒不景氣的時候,其快速發展令人欽佩,但,是不是傑出而又公正的傳媒?則是另外一個標準。
而鳳凰用重金在其頻道上,請台灣名嘴作節目,我們應注意這些人在不敢稱馬英九為總統時,他們在講些什麼?最近聽說在沒獲准之前,香港的一家公司將發射中港頻道入台,考驗著NCC將如何處置?因為其節目內容不僅有台灣名人參與,更有多次在台獲獎的頻道在其中。這樣情勢的發展正考驗著政府的智慧,毅力與原則。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