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老父、「國父」金日成棒子,極權統治北韓近三十年的金正日過世,引起東北亞、東亞甚至全球震盪是必然,各報都花了很大篇幅處理,從版面呈現的內容看,暴露出處理國際新聞欠缺自我判斷的盲點。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前進平壤?「前進現場」,傳回第一手消息,是上世紀初自有報業以來,一直是記者奉行的最高準則,眼見為信,訪談為憑,憑證據說話,這是這個行業對讀者終身不渝的信守;但何以十九日北韓官方宣布金日成死訊迄今,僅「人民廣播員」李春姬一則是出自平壤,其餘鋪天蓋地的報導,全是北韓境外的「臆測」。
抱歉得用「臆測」這個詞,多年來新聞前輩的身教、言教,沒到現場的報導就是「臆測」;筆者謹記,也奉行,很想問,現在進平壤難嗎?無意吹噓,一九九五年二月、金日成過世七個月後,筆者終於踏在平壤土地上,那一刻,想起五個月申請的煩難、資料蒐集的艱困,兩趟北京行直闖日壇北路平壤駐京大使館交涉,真是不敢相信我終於前進平壤。
對照十六年後的今天,進出平壤不再困難,不要說香港、北京的平壤旅遊天天出團,臺灣也是一通電話旅行社全包辦到好,記者沒有理由不前進現場。對,是有人說去也只看到樣版,但記者若事前功課作夠,再以銳利的目光在樣板內找出破綻,對讀者一樣是有貢獻的。
第二個問題,不管報紙或電子媒體,金正日過世後的北朝鮮情勢主要消息來源是南韓的朝鮮日報及中央日報的中文網,再者是美國媒體如CNN,以及日本的一些說詞;很抱歉,筆者覺得這些消息來源都有問題,至少筆者曾經去過的幾個現場,看過數以十萬計的北朝鮮人民,不是如這些媒體所言。
簡單說,在海峽兩岸還在軍事對峙的時刻,如果西方媒體的臺灣面向不是臺灣親眼所見,而是人民日報「臺灣民眾吃香蕉皮、啃草根…」,你能接受嗎?當然不能。筆者一九九五年二月前進北韓,之後連寫六篇、一萬餘字的報導,見報後最積極洽談轉載的正是南韓媒體,甚且坦承對北朝鮮不瞭解。事實上從南朝鮮媒體的呈現,除了仇視,並未見到客觀的訊息。
CNN的表現也不起眼,派了記者到中國與北朝鮮交界的丹東,在鴨綠江鐵橋上鏡頭掃些北朝鮮畫面,另外是些個人風格強烈的報導,我不太能苟同。例如形容北朝鮮駛出的卡車極其破爛〈odd old trucks〉用詞的歧視、揶揄意味十足,這不該出自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
美國當然有些可信的資訊,主要來自間諜衛星,以美國認定北朝鮮是流氓國家,間諜衛星應該是同步衛星,隨時都能監控北朝鮮動態,不過,間諜衛星只能監控到物,建築、車輛等,不太可能監控到人。
前面報告過,十六年前到北韓採訪,最困難的是資料蒐集,在見到北京大學亞非學院楊永騮教授前,對北朝鮮的瞭解完全來自充滿歧視、臆測、非直接的西方媒體,楊老師四十年學術生涯,一半在北大,一半在金日成大學,他告訴我的,加上我北朝鮮親眼目睹,很遺憾,西方世界幾乎所有的北朝鮮資訊都有很大偏差。
有趣的是,過去幾十年西方世界的北朝鮮資訊極度匱乏,但近幾年突然冒了出來,包括臺灣、日本都有所謂「北韓專家」出書。臺灣的幾本作者背景我大致理解,因此,可供參考,但不能盡信;日本那位就不好說了,朝鮮半島曾被日本人佔領,對日本的印象很壞,甚至不歡迎日本人入境,因此,日本的北韓專家能專到什麼程度,也就不言可喻。
必須要強調,媒體先要掌握事實,之後才能評論。而且對事實的掌握不能預設立場,忠實地呈現事實,讀者自有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