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傳媒除了忠實的報導事實之外,也要代表民眾監督政府及民意代表,更要代表民眾,要求政黨組織廉能政府,帶頜我們國家成長進步。今年我檢驗了各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但美中不足的是:人民還是不知道未來政府的內閣人事架構。

近年最熱鬧的大選
  今年我國總統大選,過程高潮迭起,個人覺得是最近四屆大選中,最為緊張刺激的一次,其原因不外:1、傳媒加大力道監督鞭策了我國的政黨政治;2、首次讓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合併舉行;3、兩岸議題,兩岸關係成為政黨討論的正面議題;4、ECFA簽訂後國際及北京都關切台灣政壇的可能演變。

  只是,台灣傳媒近年受香港歪風的影響,水平低落很多,被社會詬病很多,但好在民主政治這一塊是香港所沒有的,所以能有台灣自有的特色。

  由於三組候選人的激烈兢爭及議題多元、辛棘,本來己夠熱鬧,又在兩大黨相互爆料之下,國民黨抖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涉及宇昌生技疑案,在她當年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可能有自己批准國發基金投入自已家族投資案,同時在一年期間獲得不成比例的好利潤,而先前,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蘇嘉全的家族,一連串不當使用土地疑案;國民黨的馬莢九也被民進黨掀出.為何當年決定北銀被富邦金併入的舊案、同時為何與富邦高層多次餐敘。遭指控是收受了富邦財團的一千五百萬元政治獻金。這些利用傳媒巨大負面攻擊的影響力,成為大選期間可視為是台灣傳媒追弊打貪的戰績。

  負面追打弊貪的報導外固然是國內傳媒在這次選舉中所能發揮的功能:監督政黨,匡正政風,改變台灣政黨惡質提名的正面力量。

  但是為德不卒,因為傳媒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更大、更前衛的正面力量,導引我國政制走向更為健全的民主正途。由於即將要投票了,目前還看不出主要兩黨的未來政府團隊的主要人事安排、選民的選擇非常有限,這總是一項遺憾吧!

選戰緊張 閣揆卻砲轟內閣
  我國總統大選剩下最後十多天的衝刺了,根據報載兩大黨候選人的民調數字,相差將非常有限。由於這樣逼近的情勢,又屢見政府各部門傳出爭議很大的政策,這導致行政院長吳敦義、曾在行政院院會中砲火四射、點名部份部會,痛斥他們無能、敗家,直言:「當用不用,愚蠢;當省不省,可恨」。

  因為有些部會,諸多荒腔走板的作法及發言,在新聞內容上實在突兀,也看得出政府各部會的政策形成有些閉門造車,擱揆與閣員並不是最好的搭配。站在體恤理解的角度觀察,內閣的組成,是總統的人、擱揆的人,或大老、派係推薦的人所併湊而成,這樣的併湊車使擔任駕駛的閣揆當然會有不顧禮貌的過重發言。但!種種發言仍是民主政治的國家少有的現象。

應提供未來閣員人選資訊
  其實除搭擋的副總統人選外、大選時是否也應將未來新政府較為重要的閣揆及主要的閣員,向選民作適當的透露?藉此提供選民作為投票的參考。

  記得上次大選時馬英九的宣傳重點是:我們都準備好了!但事實上在內閣開始運作後、其內閣陣容遭到很大的批評、有些不適任的人立即被轟下台,使新政府的民意支持度立即下降。顯見當時內閣人選只是「併裝車」,根本沒有經過仔細的安裝與篩選。

  更何況,新閣光為是否擁有外國籍、綠卡、就花了很多時間去查証,解釋和補正,而鬧得滿城風雨。這也嚴重影響了外界對新閣的施政表現的評價,這不就正証明了國民黨是臨陣才組閣?
  今年大選又引來外界疑惑,執政黨似乎事前並沒有作好應有的準備,在本次大選最緊張時,發生諸多引來媒體爭議的政策,包括:教育部因師生戀愛、學前補習、及校長禁煙等三次的政策失誤的發言;農委會林務局不當的林地政策;而體委會則將獲十多項國際大賽冠軍的曾雅妮,沒列入年度優秀運動員更是大笑話。當媒體緊盯之後,又出現教育部急忙作政策大轉彎、農委會要林務局切實檢討、而體委會則將責任推給高球協會沒有申報等等事情。

  這些現象都不免引來媒體進一步疑惑,教育部及農委會的政策是否都不曾在行政院院會中作過討論?因此出事後,逼得閣揆要作如此過重的發言。而體委會的遺珠優秀運動員名單則透露了,他們從不覆核申請鈙獎的名單,只要單項運動協會報上來就予以鈙獎。這些荒唐的內閣閣員領導的部會,真會為執政黨的候選人加分嗎?他們可能連普通常識都不足、又沒有政務官應有的政治警覺、怎可添為內閣閣員呢?

不分區立委備受媒體檢驗
  相對的,這次大選因總統和立委合併舉行,所以各黨提出的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名單成為社會各界及媒體檢驗的一個依據。其名單是否符合社會期待?是否納入了治國立法的學者專家?以及是否納入基層,身障等弱勢團体的代表?

  結果,民進黨的不分區名單先行公佈?稱民主及進步的政黨,其名單中充滿了派系利益交換分配的痕跡,其中有案在身者,有提名失利而擠進者,另有黨主席身邊紅人者名列在安全名單中,而受到了傳媒的大加撻伐。對民進黨的未來選票的得失,形成了不定的因素。

  隨後公佈不分區人選名單的國民黨,記取了傳媒的批評及社會輿論的壓力,名單中拋棄了過去分配、交換,容納初選失敗的政客這樣多年的作法,交出一份清新、符合社會正義及包含弱勢代表的名單。獲得輿論及各界一致的好評,給選舉對手帶來了極大壓力。

  所以,傳媒的評析及抨擊,在本次台灣大選中發揮了匡正攻黨的正面力量,是一件值得嘉獎的事。但我個人這種成果仍然不滿,因為傳媒及輿論只逼出了國民檔不分區的名單,但仍看不出將來獲勝後執政團隊的陣容,也看不出將來執政的效率及執行能力,傳媒實應加把力。

何不趁機檢討 提供未來內閣閣員構想
  在本屆總統侯選人首次辯論時,馬英九曾質疑蔡英文用了大批陳水扁時代、協助陳貪腐案件的大部份幕僚來助選,將來當選後豈不是換湯不換藥的貪腐政客。但蔡英文在回答時即表示:現在的助選團隊並不是將來的執政團隊,這是蔡明確的表示其執政團隊另有其人。在辯後的記者會中、竟然沒有人繼續追問:那麼她將來執政後的主要團隊是那些人?因為我們想從在野黨主要布局及架構中,才看得出民進黨是否有亮麗的陣容,是否能帶領台灣走出更光明的前途?

  同樣的、國民黨對現有的執政團隊很不滿意、那麼新的人事架構又是如何了?我們該再一次相信國民黨已準備好了嗎?

  在政治的教科書中,都會提到民主國家在大選中有影子內閣的安排,他們也可能是選票的吸票機,也是未來施政品質的保証。這些內閣制國家,甚少有閣揆在閣議中有羞辱閣員的發言。而美國總統制國家也會在投票前,透露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及國防,財政等首長名單。而我們的雙首長制政府沒這些慣例,才會造成臨頭才併湊內閣的現象,也才會有施政默契不夠的情形。既然大家已有共識我國將來將採總統制、或內制閣、不再是雙首長制,加上在我國最近三次總統大選中、都發生組閣匆忙、內閣閣員都是在成形之前,任由報界每天爆料猜謎,最後到要發表的前一天晚上才能匆忙定案,完全不像美、英、日等國事前既有安排的作法。

  為何不利用此次大選、先行作適當重要人事配備的宣佈、以示政黨準備好了及其負責的態度呢?

  這次各黨候選人、都被爆料有疑似不法的行為、所以、如能早些告訴選民各黨影子內閣的陣容、也許可以幫助選民投下手中神聖的一票。這樣,也可讓選民及報界,屆時不會亂抖亂猜,也讓閭揆在院中發火式的言論,不再出現。台灣才能是真正的,成熟的民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