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歐盟各國公共電視於2005年聯合出版高齡社會製播手冊後,美國國際長壽中心與加州高齡協會共同研擬《媒體製播高齡議題指引》(Media Takes: On Aging)。目的在提醒所有製播新聞、娛樂與廣告內容的傳播工作者能重視碰觸到高齡社會主題時,在遣詞用字、內容篩選和呈現方式都能慎重考量平等客觀的認識高齡世代生活。這不僅有助減少大眾對老人歧視,也可幫助年輕人對老化有健康的認識,讓整個社會以更健康心態迎接不可避免的高齡社會。

正視老年人口的成長以及社會改變
  就一般特色與歷史背景來看,歐洲國家以公共電視體系為主,隨社會老人大量增加,看重媒體對此族群的呈現是較易讓人理解的。不同於歐洲老人傳播發展是來自各公共媒體的自律所致,美國這個深具資本主義特質的社會,這個老人傳播指引是由老人相關非營利組織發動,一方面似乎顯現體制差異,造成發起源頭不同;另一方面也看到媒體處理高齡社會議題,已經隨人口結構和媒體市場結構改變到一個地步,引發更多人關心。兩個組織強調,媒體處理高齡議題的方式不但只是媒體內容平衡客觀爭論而已,更由於媒體是現代人理解社會現象的主要資訊來源。因此媒體如何詮釋高齡社會,對大眾因應對策,包含價值態度和生活品質的發展都能產生可觀影響。而要影響媒體對高齡社會發展的風險,第一步得先幫助媒體工作者提昇媒體素養。

  國際長壽中心指出,老年可以有生產力與正向看待老化的能力,加州老年中心則強調,促成老化人口更為活躍過生活是老年人口增加時大眾應有的認識。老人有豐富的經驗可以貢獻社會,而且現在六十五歲以上的人也比以前同年者相對健康,用以往的觀念來看未來的老人是不符合現實的。脫節的觀念可能造成本來是社會資本一部分的老師,機會降低,亦無助促成豐富世代間有意義的互動。

《高齡社會媒體製播指引》簡介
  從這本《指引》的內容來看,內容首先指出,若媒體能重視報導老人受虐的議題,便可減少這類社會問題,但也不要造成社會對老人刻板印像是,這些人多是身心脆弱只會依賴的;其次,媒體進行老人傳播,也可以藉此讓更多觀眾理解,社會中各種人有著怎麼樣不同的生活。因此媒體製播時,則應該盡量減少社會成見,媒體報導可讓人看到老人的潛力而非只有限制。若負面故事過多且與真實社會比例不符,可能造成年輕人對老人的誤解進而影響決定怎樣與老人互動,對雙方都不利。甚至影響新一代年輕人對未來的規劃與期待。

  另外,統計顯示45到74歲是媒體忠實客群,但為了營利,許多媒體報導對象集中於18-49歲。然而,開發更多類同收視年齡層正向又吸引人的內容,是值得努力的。同時,不要把老人描述成幼稚無知只是天真喜感和脆弱的人。

  統計黃金時段只有百分之二老人角色,而事實上社會已有百分之十二的老人比例。其中四十歲以上的女性角色更不討好,這樣的現象也恐怕導致年長族群,可能更因媒體而感覺與社會疏離,甚至可以誇張的說,既有大眾媒體存在著,「老人在主流媒體隱形蒸發」的現象。

  進一步,這份指引從新聞、娛樂和廣告三種內容製播,提供建設性的提醒:以新聞而言,減少各種造成誤解的形容詞,報導老人直接陳述年齡就好。因為超過八十歲很多而且以後更多;其次,新聞媒體似乎忽略了現在主要族群是老人,而且未來經濟力高的老人會比以往更多,選擇更積極、正向的方式闡述關於老人的故事,可望能夠穩住觀眾的收視認同。但不是說,只需重視有錢老人的故事,也要重視不富有的老人的理財和生活需要等,提供大眾更多元的參考資訊是必要的。更多良性人際互動的故事也有助老人降低孤獨感,增加參與社會的意願,像是有關老人當志工的故事,不止能夠讓大家更願意付出,也能夠透過影響其生活讓他們更有動力願意走進社會。因此,未來的媒體發展應該多從老人觀點看社會,例如將清洗和修理輪椅的故事,和年輕人修腳踏車一樣,給予同等價值的呈現。總言之,最好讓老人故事製作得連年輕族群都有興趣,讓大眾看到老年有機會可以獨立自主,尊重老人獨立自主的尊嚴,進而使更多人因媒體報導對老化存有積極指望,是媒體社會責任的一環。因為整個社會是一體的。

媒體尚缺乏針對老化人口的服務發展
  由這本製播指引可見,媒體從業人員號稱是社會嗅覺的前鋒,無意有意都可能引領社會風潮。但實際上對於人口老化的忠實正確呈現卻有距離。不論福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媒體公共服務的本質依然存在,媒體經營的公共價值不宜忽視,以免流於只是獲利管道而已。

  人類歷史上第一批看電視、產生共同生活經驗的人,現在已經邁入老年。歐美各國現在已經高度重視媒體工作者的高齡議題製播素養,期望媒體能給老人公平待遇,提昇他們參與媒體的舞台。台灣是否已警覺到這些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呢?我國還是世界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過去已有零星正向老人報導,但仍顯不足,例如怎樣報導外籍看護與老人互動?怎樣不是以可憐「收容」、「施捨」輕易以「老翻顛」的態度來看老人的故事?怎樣鼓勵更多人以新眼光看待老人以彰顯他們的生活尊嚴?除了設想老人會如何死去和失能之外,我們是否能夠看見他們如何選擇過生活?這些問題,都應該正面的在媒體上呈現,讓年輕人跟老年人都該有機會討論,自己生活的尊嚴和如何幫助別人更有尊嚴地生活。

  台灣媒體改革有了新官方組織,而主管媒體和主管高齡照顧服務的機關不同,政府正在面對長照保險與勞動力逐漸不足的挑戰。在這樣的狀況下,大家如何聯合思考政策發展,以達到帶動積極正向老化觀念的目標,以因應不可避免的高齡人口潮流?

  從媒體人的角度來看,透過傳遞老人的故事、減少錯誤認知就是降低社會風險與成本,值得被重視。許多西方國家目前都還是以「東方文明下的社會」來理解台灣,羨慕這裡大概比西方更多尊重老人。但事實是如此嗎?未來要怎樣維繫這種優良文化?追求社會進步的第一步,似乎要從官員和媒體工作者對高齡社會的媒體素養開始,才可能進一步有良性媒體和政策互動,讓社會更健康的迎接人口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