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媒體發展快速加上高速網路普及,造成民眾對媒體使用率高。荷蘭統計民眾一天用電視廣播或網路的時間多達六小時。使用媒體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但促進便利生活提昇醫療保健品質,還有許多商務活動與公共行政服務都少不了媒體。具備篩選使用媒體的能力也節省許多社會成本,所以荷蘭正大力推動學校媒體素養教育。與其擔憂媒體危害,不如主動介入提供學習減少對孩子的危害。怎麼推?要看社會需求與主導者價值觀和策略及可用資源。

  根據媒體智慧網路刊載的介紹,荷蘭中小學連結荷蘭公視、國家影音資料博物館、資訊知識教育中心與一千個公共圖書館協同發展媒體素養教育。當學校著手發展,首先碰到的問題是究竟納入課程還是以課外活動進行?這要看各校目的。
  例如有的學校納入課程。但可以替代美術與音樂等藝術課程,認為因為媒體素養教學一樣用到美術音樂知識。如果看重媒體素養且有妥善規劃,學生可以學得更廣。實際活動包括教導GPS和手機與創造力遊戲,還大量運用兒童電視新聞資料片練習製作影音故事。

  荷蘭多數大眾媒體聚集於中部的Hilversum媒體園區,甚至稱為荷蘭的媒體首都。園區一旁緊鄰通往荷蘭各地與歐洲各地的幹線火車,這使全國更多中小學便於運用影音資料資源。筆者曾於1995年在此見習半年,當時荷蘭有每日兒童電視新聞(Jeugdjournaal),現在依然製播。學校運用這種資料片讓學生覺得很親近便利。後來筆者重返園區常見中小學校帶學生來此學習。

  有的學校則重視帶入社區課後輔導班。原因是在社經地位比較低的人口族群地區,這樣進行對提昇下一代的生活競爭力和社區關懷意識都有幫助。在老師與社區幹部志工輔導下,成立社區新聞室、製作社區網路報和影音消息甚至介紹電影,讓孩子從實際生活的故事和經驗為本,來體會媒體素養。

  荷蘭已發展很多樣的活動,除上述教育方式,還有學校在媒體週進行尋找駭客遊戲,有的則建構虛擬城市Rapadonia,由同學決定該國語言、文化和音樂甚至宗教,指派擔任市長、警察等工作。或者鼓勵學生大量運用youtube上載媒體製作成品,例如製作喜劇故事,目前已有20000個喜劇故事累積,還可互動方式點選好笑與否。從網路發展與其他學校和國家的連結交流。改寫文化傳統故事成網路故事,為許多詞彙設計影音輔助說明以便點選詞彙時可以連結閱讀學習更為生動。

  從以上發展可歸納出,荷蘭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的特質。包括遊戲化、幽默感、好奇心、創造力、國際觀、從接近生活經驗出發、重視科技技巧也重視溝通創造。後來從以上各活動整理發行手冊以供更多學校參考,分為技術、創意、反思與分析四種方向介紹。

  近年荷蘭在學校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也碰到挑戰。例如老師會質疑這樣投入、以致於排擠其他活動,真能具體看到的效益嗎?所以有些學校進行新活動時,也同步設計評估活動是否真的有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無論如此,媒體素養活動至少養成了學童批判態度,碰到媒體內容能思考誰製作、如何製作、為何製作、為誰製作、訊息內容與印象這些基本方向,進而發展更好的溝通能力。
  台灣各地和各年齡層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落差很大。從以上荷蘭經驗聯想到一些現象。記得數年前在北部山區,政府也提供資源培養師資募得許多電腦。但種子師資讓學生打電動,卻另在校外開班授課。還有的學校有硬體但缺師資而難以發揮效用。
  前幾年在南部,因世運要小學推動認養各國增廣新知。但部份學校還是流於整理死的國情資料,介紹而非鼓勵學生搜尋資料、培養批判能力體驗,甚至國情資料有誤等問題層出不窮。雖然有國立大學老師建構與國外師生網路的交流平台,但有興趣或有膽量直接交流專業新知的卻很有限。常常這些現象被提出了,卻總是被視為,不過是個案,而未受重視。
  究竟是表面化推動還是落實推動?怎樣從技術面加入人文素養?怎樣走向真正提昇民眾免於受害、受制新媒體環境的生活素養,進而普及國民溝通與創造力?怎樣讓有限資源投入能傳承技術發展經驗和文化傳統與知識?這都是從荷蘭經驗可以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