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苑都更迫拆事件喧騰版面近一個月,新聞基調各報相去不遠,皆認為都更條例為惡法,迫遷行為是「居住不正義」,北市府都更處鴨霸野蠻,郝市長更是被罵到臭頭…,此一幾乎沒有不同意見存在的景象,還真駭人。
  這是第一線記者以「我」來選材。年輕記者血氣方剛,正義沛然,看到弱勢會直覺地以身相挺,給他們倚靠;覺得遇上不公不義的事件,會跳進去,除了以記者之筆,還加上自身墊高人場氣勢增加影響力;這股子力量初生之犢,善良;但若記者只是初生之犢的角色,會讓輿論的功能事倍功半。

  第一線記者這麼做談不上對錯,只是要有警覺,若完全地以「我」來觀察,必然有陷入「偏聽」的風險,放大自我認知,我的認知才正確,別的看法都不對,都可能與利益有關;再往下走,是記者的耳聒子只能接收一種頻率、一種聲音,陷入一言堂困境。
  文林苑風暴延燒的這一個月,朋友常聊到這個議題,都很想知道真相到底如何。筆者不解為什麼經常寫評論文章的新聞界老友不碰這個議題?老友回答一是真相不明,二是跳下去無助釐清事實、但一定會先挨一頓修理,「連華昌宜這樣道德學養俱佳的前輩,也因提出不同看法而慘遭修理。」

  油電漲價是另一個例子。大家痛罵中油、台電,因為消費者荷包癟了,看到油電兩家國營事業豐厚的年薪,肥滋滋的福利,必然會產生「相對剝奪感」,情緒性的出氣可以理解,但媒體的角色不只是消費者,更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如果回到市場機制、以供需決定價格是對的,就應該在反映消費者意見之外,發出砥柱中流的聲音。
  記者的角色當然有消費者的層面,但若只有消費者一個角色,完全只反映消費者的憤怒,那也是以「我」來選材,徒然陷入放大自我感覺的偏差。這陣子媒體「政府搶錢」、「漲價部長」…許許多多赤裸的用詞,呈現出記者、編輯、後製的新聞從業員,都陷入以「我」來作業的困境。

  當然,官員的一些鬼話確實也該罵,當年要求凍漲、減半漲來討好選民的政客當然該罵,效率不彰、不在乎盈虧的公用事業必須被檢討,但長期享受低廉水電油價格的消費者,放縱自身浪費行徑,難道不應被提醒、被糾正?為何媒體只有一個口徑:漲價無理?

  這一波漲價獨漏最該調漲的水價,幾乎沒有媒體站出來指正。臺灣每度水的成本三十元,只賣九元,賣一度虧二十元,造成高達三成的漏水率卻沒錢汰換管線;水質不佳,低回收率、高耗水但低產值產業賴著不走,人民日均用水三五七公升,遠高出國際均值二五○公升……,不調漲,意思是現有問題可以持續擺爛。以記者的滿腔正義,怎麼能容忍問題擺爛?

  如果主流公眾媒體只反映消費者憤怒一個角度,這其實是個警訊;因為網路、臉書、BBS等社群媒體,有更大的空間、更高的自由度讓網友自己來陳述一腔怒火,用字的百無禁忌,決不是主流媒體能比的、敢嘗試的;主流媒體關鍵的角色除了反映民眾生活困境,更該告訴、指引民眾正確的路。

  馬總統對這一波公用事業費率調整的用詞是「現在不痛、以後會更痛」,媒體該追的是難道只要人民痛,公用事業不必有體質改革?如果公用事業只修改電腦計費參數一個動作,「財源廣進」就是這一波漲價的全部,自身的一堆爛事持續發臭作惡,媒體應該有更大力度來批判,那個角色是超出「我」的。

  已故新聞前輩、合眾國際社特派員蕭樹倫先生不時提醒後進,記者唯一任務,是把事實客觀地、及時地傳回編輯檯,「不做任何不需要做的事情」;蕭前輩的意思,就算熱血澎湃,下筆時也得冷靜持平,把「我」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