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機構裡,許多跑黨政要聞的記者常被視為 A 咖記者,而一般跑地方新聞的記者總覺得自己像是 C 咖記者,比較不受重視,但由於有線電視為滿足觀眾需求,必須 24 小時不斷播出新聞,同時有些受全國性矚目的大新聞也有可能突然發生在各地方鄉鎮,遂使 C 咖記者也有可能變成 A 咖記者。
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大選年;平日各媒體的頭條新聞幾乎都是重要的黨政消息,地方新聞要上頭版幾乎難之又難,然而每次到了大選季節,偏遠地區一則毫不起眼的新聞也有可能突然變成了大新聞,讓平日幾乎沒有什麼機會露臉的地方記者一下子頻密曝露在全國閱聽大眾面前。
一般來說,每到大選年,出現在各媒體版面或螢光幕前的幾乎總是一些新面孔熱門候選人和全國性黨政要聞記者這兩類人,可是當這些候選人要返鄉參加地方初選,或是以政黨候選人身分回到地方爭取支持,而主要黨政記者分身乏術之時,地方政治記者就可大顯身手,尤其在選戰激烈、選情緊張的地區,當地的記者就更有機會表現,甚至一炮而紅。
有兩個活生生的例子足以說明,只要自己準備得夠好,一旦機會來臨,C 咖記者也會變成 A 咖記者。
實例之一是雷斯頓 (Jon Ralston),他原本在康乃爾大學 (Cornell Univeristy)主修英語,後來去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唸了一個新聞碩士,接著在加州《 沙加緬度蜜蜂報》(Sacramento Bee) 實習;1970 年代末到 1980年代初,他曾在《康乃爾太陽日報》(Cornell Daily Sun) 擔任體育版助理編輯,就那樣愛上了新聞採訪工作,畢業後加入了《拉斯維加評論雜誌》( Las Vegas Review-Journal),跑政治新聞。
1985 年,他採訪克拉克縣政府(Clark County)主辦的都市分區使用規劃案(zoning plan)時,首次體認到在像拉斯維加這樣一個靠賭場稅入維持的城市中,僅僅一個土地使用分區劃分的決策會有多麼大的影響,會涉及多麼龐大的房地產交易金額,他充分感受到了政治新聞的熾熱。
所以到了 1992年,他辭職自行創辦了一分政治新聞信,就叫〈雷斯頓報告〉(Ralston Report),他同時也以自由投稿人 (freelancer) 名義替《拉斯維加評論雜誌》每週寫三篇專欄。到了1999年底,《拉斯維加太陽報》 (Las Vegas Sun) 找上了他,要收買他的新聞信,另外聘請他為該報電子新聞信寫稿,並主持該報團新成立一家有線電視台的一個節目。他說,那是一個很難作的決定,但他決定了之後就沒有後悔。
2010 年, 參議院多數黨黨鞭、內華達州民主黨籍資深參議員雷德 (Democratic Senate Majority Leader Harry Reid)任期屆滿,Tea Party 支持內華達共和黨籍州議員 安格兒 (Sharron Angle) 出來競爭,由於安格兒是否能挑戰成功事關共和黨是否能在下屆參院中成為多數黨,這場內華達州的選戰因而受到全國注目。當時,華府一般認為,從 1987年就擔任參議員的雷德勢難再獲連任,但雷斯頓獨排眾議,認為雷德必定再獲勝選。
他因此不斷出現在 MSNBC、 Fox News 和 PBS 的重要新聞節目 〈The Rachel Maddow Show〉、〈Hardball with Chris Matthews〉、〈The Ed Show〉和〈NewsHour〉中,很快成為全國知名政治新聞評論人。
南伊利諾大學西蒙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葉卜森 (David Yepsen, director of the Paul Simon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at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為愛荷華州《迪莫因斯記錄報》(Des Moines Register)採訪政治新聞多年;〈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tonian Magazine) 1997 年在一篇報導中形容他是 “不住在華府的最傑出華盛頓新聞記者”之一。
他說,地方記者在大選年比較容易出頭天一方面是因為新聞本身重要性及閱聽大眾對選舉新聞的重視,另方面是基於新聞界的同業情誼,黨政要聞記者往往會給地方記者一些表現的機會。
葉卜森和雷斯頓都表示,在瞭解了他們所作報導對政治語言解讀及民調的影響力後,他們都不覺得曝光是為了出鋒頭,而是有很多責任,必須嚴肅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