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先講故事。
近二十年前、三峽大壩動工前的那段期間,討論大壩應否興建是全球媒體大熱門,碰上大陸對臺灣記者登陸逐漸放寬,不少本地記者前去做三峽大壩專題。之後頗長一段時間,不管文字或電子媒體,不時可見唐代詩仙李白作品《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船誦,那段期間這首古詩臺灣無人不知。
對此我有很大的意見。採訪三峽大壩建壩議題,怎麼這群同業呈現的是三峽遊記?大壩專題採訪要作功課,包括訪談中興工程顧問社等曾有建壩經驗的水工專家,或土木系、水利系學者,尤其之前曾去過三峽壩址參訪過的工程師,也須讀大陸戴晴等人反對三峽建壩的論述…;我真的驚訝於咱們媒體同業口袋塞本《唐詩三百手》就以為作了功課。
回到本題,今年311週年時,國內媒體派了多支採訪部隊赴日本採訪,之後一週,臺灣媒體呈現的,都是福島、仙台、氣仙沼、大船渡…等核災及海嘯重災區的倒帶,災區景象、這一年災民是怎麼走過來的、如何走出家人遽逝的心理創傷等,這些都是相當淺層的內容,幾乎很難看到巨大災變的酵化發展,那才是重點。
當時我寫過一些文章提醒線上記者,例如自殺率有無飆高?核災初期,日本NHK統一對外釋出大和民眾守禮、守紀的形象,是壓抑災民、不讓災民發洩嗎?搶案增加了嗎?房子沒了,工作也沒了,日子真的靠「克己復禮」就能維繫社會運作?這些不是憑空想像,是追蹤問題獲得的訊息。
隨著時間流逝及資訊逐漸流出,我警覺日本311災變不但復原期可能長達二十年,甚或三十年,甚至因為沒有頭緒,不知怎麼復原;更可怕的,是災害可能會復發,有再次成災的可能。
先講垃圾,311製造了兩千三百萬噸垃圾,前首相小澤一郎曾宣稱,一年內處理完這巨量的垃圾;一年過去了,日本僅處理了不到一百三十萬噸、約是百分之六不到的垃圾量;我不理解,日本是個極端講求效率的民族,垃圾怎麼會才處理了這麼丁點?
之後不久在台北一場圓桌論壇上,認識了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小林光,他是前任內閣環境廳的事務次官,相當於我國環保署常務副署長;他告訴我,兩千三百萬噸垃圾相當於日本平均年垃圾量三十年累積量;至於為什麼第一年才處理那麼一點點?小林光講得坦白:「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確實,不能焚燒、不能海拋、也沒地方掩埋。
海嘯淹沒的鹽化土地怎麼復原?小林光無法回答。保守估計數千、上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土地成為死土,想回復以往肥沃農田景象,唯一的辦法是「客土」,把原土壤挖掉,換外地土壤來,這是多麼大的工程?日本政府大致已放棄這個想法,改學南臺灣屏東地層下陷地區的「種電」,發展太陽光電,但仍未起步。
面積更大的遭輻射污染土壤,種作物會讓輻射物質循食物鏈進入人體,無法立即復耕,必須作深達一公尺的翻土後才能再種,這也是極巨大的工程。
最最可怕的情況,是福島一號機可能重新點燃,重達臨界。萬一核反應一年前並未完全停止,理論上核反應仍在進行,電廠仍在製造裂變物質,累積的熱能會再次破壞冷卻系統,造成核災再起,輻射污染四處擴散。監督福島一號機的同位素偵測,檢出許多不該出現、讓人憂心的物質,這顯示對福島機組重達臨界的懷疑,絕非杞人憂天。
311發生迄今已滿十五個月,對日本的傷害,眼前的、長遠的,媒體都須更縝密及廣泛地追蹤;這不僅是日本能否再起的關鍵,也是世人認識災變,防災避災的重要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