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颱風,電視多所報導本是值得尊敬的公共服務。不料因作業時間和吸引力,有些以資料片代替或者資訊誇張,雖增加吸引力,卻讓部分縣市首長盯著電視調度救災而與基層公務人員發生溝通誤會。

  也就是與現況有落差的畫面,讓人誤以為災情嚴重。以後怎麼辦?不要相信電視?
  基本上每個救災體系應有自己的通報觀察系統。要全來怪電視也很奇怪。而電視當然也要重視到底是資料畫面還是即時現場畫面。不能將很久以前的畫面標示為即時或者所謂「一小時前傳真」「兩小時前傳真」。這種事平常一直在發生,只是發生在外電,現在發生在救災,大家比較容易感覺到有問題。

  那麼,電視還能夠提供什麼可能的公共服務給民眾和救災機關?這讓我想起十七年前在奧地利公共電視(ORF)見習的情形。此媒體就是每年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電視台。因為是公共電視,每年由國家投資上億台幣與氣象部門簽約購置設備傳送資訊。記得那時就看到他們在奧地利境內各主要山區景點,架設即時監視攝影機。早上晨間新聞的氣象時段,ORF會輪流切換畫面,讓觀眾、政府官員、外國觀光客,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真正的即時畫面。你不必忍受為了爭取收視而設計的誇張表演報導或者瞎掰,也不必擔心這是一年前的畫面還是即時的。有的時段平日還配一點古典音樂。

  在數年前,曾有國內消防部門想要借重電視台的SNG來遙控救災,但因涉及問題頗廣而作罷。如果台灣以後天災不少,公共媒體與氣象部門或許可以想想奧地利的例子,這也讓數位頻道多頻道有更新而合理的公共用途。不必擔心一直重播包公。

  至於架設點和設備,有人認為台灣地形與奧地利不同,可能難以參考。其實對也不對,因為現在科技又比十七年前進步,可以想的方法很多。既使要投入成本,如果想想可以減少多少採訪攝影成本,這樣做法也該是值得考慮的。當然希望不要像以前有些縣市,攝影設備才裝一年就多處故障,成了誰也不必負責的預算浪擲。

  台灣面積不大,透過電視有更好的公共服務是一種很前衛的基礎建設。與其一直罵電視每逢重大天災就誤導大眾,不如想些更好的方法來改善。到那時,救災的人和民眾大家都受惠也都不會彼此懷疑。而如果還有誇張表演的電視台和亂塞資料片的,觀眾自有選擇。可以將之區隔為綜藝節目的替代品。或許因有公共即時攝影機切換的無言節目,也不會有媒體要繼續那樣報導災難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