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上半月,很多現役外交、軍事、政治記者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打出自己新聞生涯值得一書的一役——海軍一六八艦隊長張鳳強少將遭懲處案獲平反;說實在的,若不是這些現役記者的再接再厲,張鳳強非但艦隊長職務遭拔除、軍旅生涯告終,甚至可能身陷囹圄蹲苦牢。
張鳳強遭懲處案,很明顯的是政治干預軍事。一個有軍事意義、有實做意義、事前完成通報程序、更有「挺直軍人脊梁骨」的艦隊操演指令…,竟然在事後因為日方的「越界」關切壓力,變成張鳳強抗命、違紀,非但第一時間拔除艦隊長職務,還交軍法偵辦。
如果新聞界現役記者不大聲疾呼,任由海軍、國防部、外交部一些不曾打過仗,只會逢迎上意的高階幕僚操弄,真的重懲張鳳強,後果將是日「倭」〈抱歉,我得用這樣不文明的字彙〉知道宰制臺灣根本無須派保安廳或自衛隊船艦,隨便放個話,臺灣外交部、國防部就立刻慌了手腳。
張鳳強案因為記者豁出去一搏,一寫再寫三寫,非得爭個正義,整個案子才終能獲得轉圜,雖然海軍幾位司令部派出的代表堅不退讓〈上意?〉冥頑不靈地奉令幹倒張鳳強,但在社會群體正義的聲音下,張鳳強懲處案暫時獲得重新討論的機會。
我想談的不是張鳳強案的細節或法理,而是這些外交、軍事、政治記者打了漂亮的一戰。把政府的釣魚台主權宣示軟弱、日方蠻橫、大陸民情激憤、香港挺旗力爭等元素都徹底地掃瞄與檢視,這四個釣魚台主權之爭的主角,從沒有這麼近距離的交手;對臺灣而言,外交、國防、府高層,也未見過必須掀底牌的局面;甚至讓手足無措的外交部,竟然無俚頭地想出辦保釣徵文的弱智應對。
拉回正題「記者生涯的代表性一役」。很高興這些現役的外交、軍事、政治記者幾十年後可以跟兒孫說,「當年我們這樣的拼博,讓國家爭釣島聚集更高民意、軍方不再臣服政治上意,民間保釣意識更是高漲…..」這是回憶錄值得一書的新聞戰役,這該是新聞界一棒接一棒的價值傳遞,也是新聞界維繫社會得以正義永存的關鍵。
你的歷史性戰役是哪一樁?應該是每位新聞工作者掛在腦海裡隨時反省的警醒語。我不知道臺灣有多少記者,剔除當門面、走馬燈、包裝品的無實質意義記者,剩下數千、數百以奉獻社會為職志的兄弟姊妹,你可曾想過自己的人生一役?
記者代表性一役絕不簡單!此次張鳳強懲處案及是可遇而不可求,但重點是記者你準備好了嗎?張鳳強事件夾雜國際因素,記者先得有中、台、港、日的不同釣島主張;再者,這是情當然不是分割、次第發生,像這次釣島爭議,同一時間還有日韓之間的獨島、竹島之爭,南海周邊國家個個張開嘴想咬一口,不可能光談釣島;尤其多事的山姆大叔-老美,隨時伸腳試探……。
記者生涯的代表性一役可能是機遇戰,但更多是記者長時間關切的議題,它可能很長時間都見不了報,或是一欄題,但某個時間點議題突然翻上檯面,尤其是經過記者長時間關注、準備、加值議題價值後,發揮主導議題發展後,議題受到社會關切,登時改變社會成見,扭轉社會價值…,這是對社會的具體貢獻。
容我再強調,記者自問「準備好了嗎?」的重要。記者不可能主導議題發展,但絕對可以在議題爆發時主導發展走向;先前對相關知識有時間軸、平面軸、空間軸的全方位掌控,才可能誘導議題討論方向,進而導入對社會有實質意義的討論與發展。
所以,記者從事新聞工作的第一天起,不要在意老闆的肯定、摸頭,得一直存有「我的新聞生涯有沒有代表性戰役?」的念頭。每個記者都有建立代表性戰役的念頭,就代表社會滿佈無限的求好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