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南韓的新聞自國際版一窩蜂地躍上三版;新聞之外,媒體還製作不少的「南韓能,臺灣能不能?」之類專題,這些題材大多是堆疊一些經濟數據,結論當然是臺灣不大光彩;一個問題需要深刻思索,呈現這些內容,是希望讀者有什麼樣的回應?
從南韓成為全球「20-50俱樂部」第七個會員、李明博登獨島視察、李明博把日相野田低姿態的親筆信高姿態的退回去…,這些新聞的張力都夠,搏版面是一定的,但支持南韓這國家攀升衝撞的力量是什麼,讀者想知道這些;是什麼樣的民族性、文化底蘊?這也是記者動筆之前應先思考的。
眼前這些新聞炒得夠多了,暫且擱下,舉個稍微遠一些的例子:美國總統歐巴馬斥資五三○億美元要發展境內高鐵系統,南韓高鐵系統〈KTX〉正全力搶食這塊大餅;KTX的雄心、野心、強悍充分展現南韓民族的特質。
KTX起步建設和臺灣高鐵差不多是同一個時間,當臺灣高鐵因為政治力介入,一夕之間突然由歐系轉乘日系新幹線,之後漫長的歐系、日系爭議時,南韓很乾脆的選定法國高鐵系統〈TGV〉,除了骨子裡討厭日本新幹線的趾高氣昂,另也寄希望於TGV系統承諾的技術移轉。
南韓高鐵興建之初,即以南韓系統有百分之三的本土電子控制技術參與,拒絕外界以南韓TGV稱呼,因而自創了KTX名稱,認為是南韓、法國混血,技術合作,而非純粹移植TGV系統。這個時間點南韓可說全無高速鐵路的軌道、控制、營運任一項技術,僅憑百分之三的電子技術,就打算與TGV平起平坐,分庭抗禮,這就是南朝鮮的霸氣與野心。
法國人守信用,對承諾百分之百的技術移轉毫不藏私,認認真真的想打造南韓成為TGV系統的亞洲基地,至今已認可南韓有TGV系統百分之五十三的製造技術;甚至發現南韓的技術瓶頸出在銲工水準無法突破後,還到首爾成立一所銲工學校訓練韓籍工人,突破技術瓶頸。
對照同一時間臺灣高鐵的發展,真是不忍猝睹。歐系土建與日系軌道一直磨合困難,日系車、軌製造商來台賺錢,新幹線軟體營運技術卻沒來,還三不五時杯葛車廂交運,更不必談什麼技術移轉;臺灣高鐵〈HSR〉的稱號只能在台灣用,甚至不敢自稱是HSR獨立系統。
南韓核電系統是另一個例子,第一座核電廠古里〈Koli〉與臺灣核一廠都是一九七八年商業運轉;之後南韓全力設核電廠,至今有五十座,設廠密度之高,全球數一數二,但是南韓的核電設備製造技術並不成熟,也遠不及大陸哈爾濱電力集團,但南韓卻配合夠吸引人的財務操作,在中東、南亞全力搶核電廠建廠生意;日本福島核災的第三天,李明博即飛到阿聯大公國阿布達比主持南韓第一座海外承攬電廠動工典禮。
臺灣的問題出在政治太多,比重太高;朝野惡鬥的結果,自然寸步難行。高鐵系統輕率地由歐系轉日系,核四廠從統包改採自行設計組裝,停建續建,都是非專業的一人之言,且政治考慮高過一切,任一決策都造成數千億的國家資產付諸東流。
韓國能,臺灣確實不能,這樣的報導呈現,或許讓臺灣更是不能;不要說雄心壯志,連起碼的企圖心都沒有,談什麼衝刺?
歸根究柢,媒體該怎麼做?首先,還原問題。臺灣除了政治問題可能是全球首見,其餘公共政策、公共事務若遇到決策障礙,一定有他山之石可供借鏡;媒體從業人員受過多元角度看問題的訓練,更能找到問題核心;謹記,記者除了批評,更該給建議。
其次,不去附合意見領袖或牽涉利益者的聲音,社會要能維持平穩運作,一定要讓常民的聲音出來;因此,記者須與讀者的認知平台接軌,提供讀者能夠接收的知識、資訊,凝聚民意,再循民意政治管道發聲,讓正面的力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