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奧克拉荷馬州《吐沙世界日報》( Tulsa World of Oklahoma)記者艾斯萍華 (Cary Aspinwall)來說,要撰寫一篇描述人物的報導並不是難事,難在她要報導的是一位現年 16歲的變性年輕人。
假如她像一般記者那樣,赤裸裸地寫出有關奚凱蒂 (Katie Hill) 的變性故事,那可能是轟動奧克拉荷馬州,乃至全美的一篇大獨家報導,她也許一夕成名,前途似錦,可是《吐沙世界日報》發行範疇的奧克拉荷馬州東北部與東部居民在政治上立場保守,多數是基督福音教派信徒,他們反對同性戀結婚,那樣的故事刊登出來後,奚凱蒂位於 Bixby的家很可能遭到蛋洗,這位年輕人和家人也可能只好遠走他鄉,隱姓埋名度過餘生。
那樣一篇報導極有可能挑起原本喜歡偷窺他人隱私者的好奇心,他們可能因此試圖挖掘更多有關奚凱蒂的私密,蜚言蜚語,到處傳播,整個社區將因而動蕩不安。
艾斯萍華也極可能引發一場爭辯,因為在美國言論自由不能碰觸的禁忌除了宗教、年齡、政治傾向等之外,就數性別最為敏感,而像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雙性人或變性人都是爭議性很大的話題,社區的爭論非常有可能引發政治風暴或社群分裂。
所以她在一次採訪中獲得這條新聞線索後,曾經感受到很大的壓力,深感撰寫這樣一篇故事不但對奚凱蒂與家人、對報社、對社區,甚至對整個美國社會有很大的責任,她必須嚴肅構思,慎重下筆,斟酌再三後,才能把這篇報導變成印刷文字。
現年 32歲的艾斯萍華對奚凱蒂與她母親賈士琳( Jazzlyn Hill) 作了專訪後深受感動,決定要採用簡單的事實來陳述一位母親在獲知兒子變成女兒後的反應與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而不是用病態的好奇心探究這件事。她相信,描述這個故事中的親情會贏得讀者的關切與同情,進而支持這個家庭因應不同的人生。
她於是從奚凱蒂小時寫起;她告訴讀者,奚凱蒂原來是一位叫作奚陸克 (Luke Hill) 的健康小男孩,有一天,他跑去跟母親說,他覺得自己像是包裹在男孩軀體裡的一位女孩,賈士琳震驚之餘,決心接受自己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誰曉得奚陸克 14 歲時,竟又告訴他母親,他是一個變性人。從那時候起,他就從一位兒子變成了女兒。
問題是從奚陸克變成奚凱蒂,難免會遭到外界的詫異眼光與不同對待,甚至還有可能的鄙視與羞辱,這都不是一位年輕孩子應付得了的,可是勇敢的賈士琳毫不動搖地護衛著女兒,透過賀爾蒙治療與生活的調適,這位母親讓一位原本深感挫折、幾度想自殺的兒子轉變成了一位健康快樂、有自信的女兒。
艾斯萍華寫的那一長篇故事代表一個全新的概念,不僅有助於家有不同性癥兒女的父母學會如何處理那樣的情況,同時也能幫助整個社區的居民認知變性這個問題,以正確的態度面對那樣的問題。
她的報導分上、下兩篇,於2011年母親節前夕在《吐沙世界日報》頭版刊出,上篇強調奚凱蒂的童年生活和後來的轉變,下篇著重她目前的生活。由於預期上篇刊出後會召來的強烈反應,她曾請求報社把該報網站民意論壇版暫時 “關閉” ,直到全文刊完再開放接受投書。
當然,正如預料,艾斯萍華的報導刊出後,大批充滿了惡毒指責的函件、憤怒的評論與一些宗教文件湧進了《吐沙世界日報》網站民意論壇。一位焦慮的讀者不相信男女性癥會改變,另一位讀者表示,這篇報導完全是浪費時間與篇幅,大多數奧克拉荷馬州民對這個問題的保守態度不會因此改變,還有一些讀者覺得冒犯了他們對男女性別的正確認知。
不過反應也不盡然都是負面的,也有相當多的民眾讀了這篇報導後,表達了對奚凱蒂的支持與關懷,讚揚她勇敢公開性別傾向,感謝艾斯萍華帶給他們新的心靈視野,他們甚至組成了聯盟對抗那些不能包容這事實的人和心胸不開明的人 。
連奚凱蒂自己也站出來 “捍衛” 作為一位變性人的人權;她在投書中指出,若沒有那些帶有仇恨、偏見的批評,她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她自己,沒經歷那些痛苦,她不會變得這麼勇敢去面對一群與她不同的人。更重要的是,她說,這篇報導讓人們不再害怕、不再讓他們因覺得對人類性別認知產生差異而感到挫折,在這個社區裡的其他變性人也不必再像奚凱蒂那樣有這麼一番經歷。
這篇報導刊出後,艾斯萍華反倒覺得輕鬆愉快;她並不對那些提出苛評的人有什麼反感;她說,對一件事情,人們本來就有權利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他們肯說出他們心裡的話,總比悶在心裡好。
今年4月初,艾斯萍華因撰寫了這篇報導而獲得了〈美國自由論壇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心〉(Freedom Forum’s First Amendment Center) 頒發的 “傑出多元寫作獎”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Writing on Diversity)。